大陸「管制出口」台8家軍工實體 民進黨高喊非紅供應鏈被重重打臉?

圖為陸委會發言人梁文傑於本月3日舉行例行記者會。圖/中央社
圖為陸委會發言人梁文傑於本月3日舉行例行記者會。圖/中央社

大陸商務部今(9)日公告,將包含漢翔航空在內的台灣8家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名單。國台辦亦發布新聞稿強調,賴清德上任後堅持台獨立場,部分台企參與其中,等同「助紂為虐」;對此,陸委會回應稱,台灣面對中共對台武力威脅日增,基於強化國家安全與韌性,發展軍工產業,打造國防產業自主能量與量能,是政府既定政策,不會改變。不過北京此舉似亦間接透露,民進黨口口聲聲「非紅供應鏈」,原來至今與陸企仍密切合作。

大陸商務部安全管制局今早宣布,根據《出口管制法》和《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條例》,決定將漢翔等8家台灣實體納入管制措施,禁止對其出口(軍民)兩用物項,要求立即停止相關出口,但特殊情況下可向商務部申請,這8家實體包除漢翔外,包括中山科學院、中信造船、經緯航太、仲碩科技、國際造船、龍德造船及攻衛公司。 

對此,漢翔今回應指出,目前軍用飛機並未使用中國大陸供應鏈相關零件,「至於民航機方面,正逐步進行盤點,評估哪些產品在供應鏈上可能受到影響。」台船則表示,目前潛艦及海巡署船舶的供應鏈主要來自歐美,因此該政策實施並未對其造成影響,而商船供應鏈則主要以日韓為主,「中國大陸的供應鏈佔比非常小,因此影響也相對有限。」龍德造船則回應稱,管制是軍民兩用項目,目前還不確定公司哪些項目受影響,但軍用不會受影響,且公司來自中國的原料零件都是可替代性很高項目,所以影響幾乎不存在。

陸委會下午則回應表示,中共不斷進行軍事擴張,運用各種威脅與襲擾,對台複合性施壓,企圖片面改變台海現狀,顯示出中方才是台海及區域和平穩定的「麻煩製造者」。政府將會持續堅持「備戰才能止戰」原則,加強我國國防實力,讓台海維持和平穩定現狀,台灣是在因應中共的武力挑釁,從來都不是什麼「倚外謀獨」、「倚武謀獨」。

陸委會怒批中共再次基於政治及軍事理由,利用貿易出口管制及威脅恫嚇言論,對台進行複合式施壓脅迫,再次將經貿措施武器化,悖離台灣主流民意,完全無助於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台灣人民也絕不會接受。

中華戰略協會資研究員張競對此表示,過去數年來在綠營執政時期,動輒將國防產業商高調曝光,又強勢倡議推動「非紅供應鏈」,如今遭致對岸公佈管制出口處份,不知應該算是國安高層心想事成,獲得對岸官方高度配合,協助從源頭切斷紅色供應鏈,因此國安高層到底是應公開表態支持與肯定,抑或讓受制裁國防產業商,變成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確實是要看被點名限制出口企業未來產能是否受到影響。

其次他提醒,到目前為止,大陸商務部所發佈禁令,只算是針對特定國防產業商「點名打擊」,但是並未對台灣「全面封殺」;但若是心存僥倖,透過其他廠商或是另由他國轉手採購,最後很可能會讓制裁升級到「全面封殺」地步。

張競也提出呼籲,此時政府應該召集前述企業、單位與廠商,詳細檢討自大陸地區進口組件與原料清單,甚至還要審視先導製品、機具、數據、環境控制資訊、計算機程式、藍圖、技術資料、製程工序以及專利授權是否亦源自大陸地區,然後儘速尋找替代商源、技術與品項。其實當初國安高層高調倡議「非紅供應鏈」時,就應該未雨綢繆先實施組件與原材供應風險管控作業;當時若能落實管控,現在就應當毫無衝擊與影響可言。

最後,張競強調,綠營政府對於大陸在實際上協助我方落實「非紅供應鏈」之出口管制措施,在回應時務必審慎,千萬不要弄巧成拙,讓對岸藉此獲得更具體資訊,擴大出口管制範圍,讓我與美國關稅談判未定之際,屋漏又逢連夜雨,滋生更嚴重負面效應。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