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論壇」4日政治大學舉行,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發表《川普2.0下的東南亞──地緣政治與兩岸產業競合》專題演講,針對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可能重返白宮後對全球供應鏈與東亞產業政策的重大變化,提出系統性警告,直言台灣「不能再假裝沒事」,而政府與企業更須跳脫被動反應的框架,「真正動起來,把調整做到位」。
徐遵慈指出,川普若再次當選總統,預期不再是回到第一任任期的即興關稅政策,而將推出一套更有組織、更具結構的「經濟安全新秩序」,核心將是建立一種「關稅牆」機制,用以劃分「內部市場」與「外部市場」,並透過供應鏈安全、國安審查與產地溯源等手段加強掌控。
「這不只是個別企業的競爭問題,而是整體產業生態系統的存續問題。」她強調,台灣過去仰賴「不站邊」與「靈活轉運」的策略恐難為繼。她以越南為例指出,台灣企業若仍依賴越南作為中繼轉運平台,未來恐面臨被課以高達40%的懲罰性關稅,且美方已具備透過電力監控、衛星影像與產能稼動率進行交叉驗證的技術能力。
徐遵慈直言:「你如果不調整,就是被影響最重的那一個。」無論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果如何,對中去風險化(de-risking)與供應鏈重構的戰略方向都不會逆轉,「這已經不是川普一個人的主張,而是朝野共識。」
她也警告,匯率政策正成為美國貿易工具箱中的一環。相較於關稅造成的直接成本,匯損對企業現金流與財報體質的侵蝕更為隱蔽且難以轉嫁。「與其說關稅提高了成本,不如說匯損讓企業產生無法消化的內傷。」她指出,美方已明確將匯率政策視為貿易障礙的一部分,未來可能連帶要求台灣改變貨幣政策,配合美方戰略調整。
徐遵慈進一步指出,「自由貿易」的國際規則正逐步被「價值同盟」的架構取代,生產不再單純取決於成本效率,而取決於你是否屬於可信任的陣營。即使台灣被視為「信任夥伴」,也須證明自身產品來源、供應鏈透明度與合規性,「信任不代表放水」。
她認為台灣的制度反應過去多半倚賴企業「自行解決」,政府多採事後配套,「但這波地緣經濟變化來得又快又猛,不能再等美國開出條件,我們才補破網」。她強調:「企業當然要調整,政府也要有準備。」
針對美國已上路的《降低通膨法案》(IRA)、《晶片與科學法》(CHIPS Act)等政策,許多台灣企業至今仍未充分了解其條件與衝擊。徐遵慈呼籲政府設置「政策翻譯站」,不僅提供中文版本,更要以產業語言將外部政策內化為企業行動指南,「你要讓廠商知道,哪一塊是風險,哪一塊是機會。」
她並指出,美方對台灣有高度戰略期待,不僅視台灣為科技重鎮,更視其為「從中國體系中有序脫鉤」的示範對象。這使得台灣在國際經濟新秩序中肩負起模範角色,「但如果我們的制度彈性與行動速度跟不上,這些期待很快會轉為壓力。」
徐遵慈總結指出,面對川普2.0版本「更徹底、更務實、更強硬」的政策風格,台灣若仍寄望以拖待變或依賴過往非正式關係來因應,恐怕將錯失調整時機。「你不能只評論、只聲援,而是要真的動起來。」她呼籲產官學攜手系統性佈局,否則不僅企業無法因應,美方對台的信任也將隨之下滑。她呼籲台灣政府與產業界必須擺脫等待心態,「不能只是聲援或評論,而是要真的動起來,把調整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