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榮譽會長
隨著賴清德總統、卓榮泰院長都下場「大覇免」,民進黨和民團的「護台大繞境」在各縣市敲鑼打鼓,以及藍綠白等鐵粉在社群平台的對嗆,現在全台的仇恨指數正快速飆高。
唉!也哀,這是我們小時喜歡唱的《美麗的寶島》。
人天生同情弱者,好打抱不平。問題是,人們如果過份相信直覺,或過於感性,都很容易被偽善和假相所騙,在充滿詭詐的政治領域尤其要小心。故立委朱高正說:「政治是高明的騙術。」他從政的心内話,我們應該傾聽。
年輕時當記者,看了不少政壇的是非、黑白不分。轉任大企業,對政客的臉色,更深有感受。在國内外大學教授「政府、企業和社會」、「議題、風險和危機管理」,久而久之,跟自由經濟鼻祖凱恩斯有同様的感慨:企業倫理和職業道德才是經濟能給社會帶來幸福和快樂的屏障;於是,自告奮勇開了「倫理選擇與決策分析」,發現道德和倫理的水,看似清徹,其實,裡面的水質很複雜,顏色多變,也很深,不是簡單的正直、直覺的正義、方剛的正氣所能看透。
最近因緣際會跟很多名醫為友,我發現他們看的書非常寬廣,道德、倫理、哲學、藝術和人類學所佔比率還不低。《正義之心》「The Righteous Mind」是好多名醫書架上常有的一本書。它開頭就要我們回答一個問題:道德何來?是我們先天論的天生具備的?還是後天學來的經驗論?或是理性建構出來的理性論?
本書作者強納森.海德特曾到印度作過研究,他閱讀大量的民族誌和文化資料,發現人們對道德、倫理的判斷,受到很大的文化衝擊;民族之間有關道德、倫理的版圖差異很大,涵蓋的範圍也非常的不同,不能用單一的先天論、經驗論或理性論去做決策。
在道德倫理決策上,柏拉圖認為理性是主人;杰斐遜認為理性和感性是平等共治的;休姆認為理性是熱情的僕人。那一個才是好的或對的倫理決策想法和做法呢?7月26日就要在大覇、反覇投票上決勝負的台灣社會豈能只用直覺、情緒來應對!
海德特提出許多研究證據顯示休姆可能才是對的。他把心智比喻作象和騎象人,重提他之前的書《象與騎象人》的主張,指出心智好比騎象人(控制式歷程)騎在大象(自動化歷程)上。騎象人逐步演化為服侍大象。
我們的道德判斷有強烈的直覺,例如電車問題,有些作法就是錯的,例如把天橋上的胖子推下去擋車,而理由是事後努力建構的,因為騎象人是服侍大象的。他強調,想要在道德和政治議題上說服別人,要先和大象對話。
好吧!現在台灣人在726之前先要弄清楚,在這場對決中誰是大象?誰是騎象人?
《正義的心》的第二部,海德特具體詳盡地說明有哪些直覺,以及直覺源自何處,他描繪出道德空間地圖,來說明為何保守派政客雖然較不受知識份子愛戴,卻受到民眾歡迎,以及為何自由派政客常常選輸。他指出,對很多人來說,道德不光是傷害和公平而已,保守派有更寬廣的道德版圖,他們的還有社會倫理觀和神聖倫理觀。
好,726前,大家再來自問:在台灣政壇,誰是保守派,誰是自由派,還是都是自私自利派?
海德特把道德比喻作味覺。他說:「正義之心的味覺受體有五種:關懷、公平、忠誠、權威、聖潔。」自由派主要仰賴關懷和公平,保守派則五種俱全,因此保守派的政見能刺激更多味覺。他的研究能解釋為何民主黨常被共和黨打敗。後來他又增加了一項原則-自由,解釋了為何自由意志派(Libertarianism)會和保守派在政治上為伍,雖然他們對社會議題如墮胎、同性戀等看法相左。
《正義之心》第三部,海德特用達爾文的天擇理論討論我們為何有強烈的團體感。當炮口一致對外時,最能夠萬眾一心。政客深知這點,美國在小布希的誤導下,打了兩場不義的戰爭,即是事例。
哦!停一下來問:台灣政壇有沒有同樣的現象呢?
道德凝聚人心,也使人目盲。台灣不少人自稱正義之士,成天在網路上捉人家痛腳,號召鄉民集團霸凌,以正義之名,撈名氣流量之實。覇免、死刑、核能議題是否都充斥著這種真假的正義?!
台灣當前的政治危機是,執政和在野政黨之間的惡鬥是愈演愈烈,彼此合作解決國家重大問題,幾不可能。通往地獄的路為善意所鋪成。台灣政客恐怕愈來愈多了,淪為只有銅臭味和權力的受體。
人性天生有善,也有惡。莎士比亞在《終成眷屬》中說,人生好比一張用善惡的絲線交織而成的布。我們的善行必須接受過失的鞭撻,才不會過份趾高氣揚;我們的罪惡又需要善行加以掩蓋,才不至於完全绝望。
證嚴法師曾說:「看到社會的不公不義,打抱不平,伸張正義,要有一分「靜觀」的智慧,否則抱不平、喊正義,往往會把事情變的更複雜、更混亂!」
許多不公不義並非如表象那麼簡單,不能操之過急。如果一時衝動就去抗爭、吶喊,這樣只會更深陷它的不公不義。
正義,掛在嘴上容易,看來也似乎簡單,但自以為正義化身之前,請再三思再行動。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