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大砍科研預算 大陸加入全球搶人大戰

由於美國大砍科技預算,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女性科研人才的計畫申請者比去年暴增三倍。圖/取自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官網
由於美國大砍科技預算,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女性科研人才的計畫申請者比去年暴增三倍。圖/取自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官網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執政期間大幅削減聯邦科研經費,對美國科研界造成重大衝擊。數以千計的科學家因此失業或失去補助,使美國長年領先全球的科學實力出現動搖。此舉也意外引發一場國際「搶人大戰」,多國政府與大學紛紛趁機招攬美國流失的人才,中國大陸也是其中一員。

過去中國大陸曾推出「千人計畫」等一系列吸引海歸學者的計畫,這次在美國科研經費緊縮後,中國官媒與高教系統也注意到這次機會,釋放訊號鼓勵人才回流」,例如《人民日報》曾表示,當美國科研環境不穩定時,中國是更穩定、可預見的選擇,加入搶人才行列。

根據美聯社25日報導,加拿大政府於今年4月啟動「加拿大領導」(Canada Leads)計畫,由多倫多的「大學醫療網絡」(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 UHN)負責執行,目標是吸引剛畢業的生物醫學研究人員移居加拿大。UHN科學與研究部執行副總監沃特爾斯(Brad Wouters)指出:「美國目前的政策正傷害科學界,一整批人才正因此受到波及。」

法國南部的艾克斯馬賽大學(Aix Marseille University)也於3月推出「科學安全港」(Safe Place for Science)計畫,主打為在美國「感到研究工作受阻或受到威脅」的學者提供避風港。該校校長艾瑞克・貝爾東(Eric Berton)表示,申請者多數並不只是為了金錢而離開美國,而是希望能持續自由地進行研究。

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3月推出「科學安全港」計畫,招攬國際人才。圖/取自艾克斯馬賽大學官網

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3月推出「科學安全港」計畫,招攬國際人才。圖/取自艾克斯馬賽大學官網

澳洲方面,4月宣布的「全球人才吸引計畫」(Global Talent Attraction Program)則以具競爭力的薪資與搬遷補助為招牌,澳洲科學院(Australian Academy of Sciences)院長阿拉比亞(Anna-Maria Arabia)坦言:「我們看到一個吸引頂尖人才前所未有的機會。」

自二戰以來,美國政府對科學研究的投資支撐了其科技領先地位。科學期刊《Science》總編輯索普(Holden Thorp)指出,這些投資推動了手機、網路等重大發明,以及癌症、心臟病與中風等疾病的治療進展。

然而,川普上任後,聯邦科學預算遭受重創。包括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及美國太空總署(NASA)等機構都面臨裁員與大幅預算刪減。白宮發言人德賽(Kush Desai)聲稱,政府正重新檢視過去的支出,調整預算以符合美國民眾的優先事項。

根據目前白宮提出的2026年預算案,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經費將削減約40%,國家科學基金會更面臨高達55%的刪減。受此波影響,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多所名校已宣布凍結招聘、裁員,甚至暫停招收研究所新生。

此一動態也讓世界各地科研機構憂心與美國合作的前景。儘管美國在全球研發支出中依然居領先地位,2023年占比達29%,但來自美國的科學家跨國求職熱潮已開始浮現。例如,法國「科學安全港」計畫中,有將近一半的申請來自美國;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Max Planck Society)旗下針對女性科研人才的計畫申請者也比去年暴增三倍。

但儘管有國際邀約,移居對許多科學家而言並不容易。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神經植入裝置研究員考文垂(Brandon Coventry)表示,雖然考慮前往加拿大或法國任教,但離開家人與朋友並不輕鬆。

在紐約大學從事兒童偏差研究的博士後瑪麗安娜張(Marianna Zhang)也坦言,在國家科學基金會撤銷補助後,感覺美國對她的研究「失去興趣」,但她仍在觀望下一步該往哪裡去。

許多科學家與研究機構警告,這場人才外流不僅衝擊美國,也將對全球科研合作造成損害。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會長克雷默(Patrick Cramer)表示:「科學是全球性的事業」,而法國基因與分子生物研究所所長舒茲(Patrick Schultz)則指出,美國一向是全球科學與教育的榜樣,如今的變化「讓我們感到不安。」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