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近期在波斯灣的出訪充滿排場,紫色地毯迎賓、戰鬥機護航、王子們大宴款待,這一切營造出川普自認為是「史無前例」總統的形象,也凸顯了他第二任期的核心主張-他是一位擁有超凡權力的領袖。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在這風光背後,若要真正兌現國內立法與全球斡旋的承諾,川普需要的不只是展示「無所不能」的姿態,更要展現他能真正運用權力與政治資本的能力。
儘管川普可動用美國憲法賦予的廣泛外交權力,但最近幾天的發展顯示,他無法主宰所有局勢。例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拒絕接受川普加徵145%關稅的貿易戰策略,反而迫使美國讓步,暫時將關稅降至30%,以換取重啟談判。這樣的結果傳遞一個訊息:當川普的政策對美國本身造成傷害時,川普會被迫讓步。
同樣地,新當選的加拿大總理卡尼(Mark Carney)就是以「反川普」為政見成功當選,顯示即便在西方民主國家,川普也激起不小反彈。
在烏俄戰爭議題上,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拒絕出席川普斡旋下於土耳其舉辦的和談,對川普「和平締造者」的形象無疑是一個打擊。儘管如此,川普仍堅信個人魅力能解決國際危機,他在空軍一號上表示:「除非我和普丁見面,否則什麼都不會發生。」然而,他卻未善用手中真正有威脅力的手段,如對俄羅斯加強制裁或向烏克蘭增援軍備,來迫使普丁上談判桌。
回到國內,川普則展現了更多強人統治的姿態。他採取行政行動針對起訴他的律師事務所,排擠他看不順眼的白宮記者,甚至動用總統職權攻擊哈佛大學等質疑他政見的機構,進而引發一連串法律訴訟。川普在白宮的強勢作風,甚至讓科技巨頭在其就職典禮上低頭致敬,成為他「強人總統」形象的代表畫面之一。
但即使擁有行政命令的權力,川普也無法完全控制後果。例如,他實施高額關稅後,美國最大的連鎖超市沃爾瑪(Walmart)就警告物價將因此上漲,這種對選民日常生活的影響,可能削弱他對經濟議題的主導力。網路電商亞馬遜也在商品標價上展示關稅後增加的成本,這引起白宮發言人 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指責亞馬遜此舉是「敵意且政治性十足的行為」,迫使亞馬遜讓步取消了關稅標價作法,但白宮的反應顯示他們清楚意識到民意可能的反彈。
司法體系也正逐漸成為對抗川普擴權的最後防線。雖然一些法令被法院叫停,例如馬斯克(Elon Musk)領導下的「政府效率部」推動的政府削減措施,但在法院出手前,許多聯邦機構已遭解編,損害已造成。
川普對權力的理解早在第一任期就已展露無遺,當時最高法院裁定總統依據「官方職責」享有高度豁免權,加深他對自身權限的錯誤認知。
如今,經過內部「清洗」後的第二屆川普政府,去除了所有可能制衡總統的官員,進一步實施史上最極端的總統權力擴張政策,包括以「國家緊急狀態」為由擴權,並藉由控制國會共和黨來阻止制衡機制。
副幕僚長米勒(Stephen Miller)最近表示,政府正考慮暫停人身保護令(habeas corpus)這是允許被拘留者向法院請求釋放的基本法律權利。米勒威脅說:「一切端看法院會不會做正確的事。」
在川普造訪阿聯的同時,最高法院正審理他推動廢除出生公民權(birthright citizenship)的案件。若法院解除對這項政策的全國禁令,未來將難以再用司法手段限制總統權力,將對憲政架構產生深遠影響。
此外,川普回國後還將面對另一場權力考驗─國會能否通過他主導的「大而美麗的法案」。該法案涵蓋大規模減稅、擴大能源開發與國防預算等內容,但也涉及削減公共支出,包括醫療補助與糧食券,可能傷害部分川普支持者的利益。眾議院議長強生(Mike Johnson)預期會極力推動法案過關,因為川普對共和黨基層選民擁有絕對影響力。但法案在參議院的命運仍不明朗,這將成為川普第二任期法律成就能否成形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