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恭/中國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前大陸工作會主任
賴清德8日就同盟國在二戰歐洲戰場勝利八十週年發表講話,這在台灣既無先例,亦不相幹,應該就是為了表現賴與民進黨所謂“脫中”,甚至希冀藉歐戰與其不切實際的“入北”念頭銜接,預示了其將持續推行“台獨”史觀。這對兩岸關係和台海局勢的危害之大,難以估算。
蔣介石曾於八十年前的5月12日以中國領導人身分在重慶主持慶祝歐戰勝利酒會。此時中國作為二戰四大同盟國之一,正在力拚對日抗戰最後三個月的勝利。而賴清德紀念歐戰講話,竟隻字不提抗戰,充分反映其一貫的“去中國化”行逕。
而為了“脫中”,賴清德和民進黨勢必廻避今年9月二戰亞洲戰場尤其中國戰場勝利八十周年。中國是二戰同盟國在亞洲的主力,進而光復台灣,致使“台獨”論者為此擔驚受怕,避之唯恐不及,屆時也將會把大陸舉辦的相關重要活動指為統戰,以致又顯襯其在歷史洪流中雖想“入北”,其實根本“找不到北”,只是為了盲目“脫中”。
7日,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於在“俄羅斯報”撰文引用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指出,同盟國在二戰勝利的成果之一是“台灣回歸中國”。民進黨當局立即聲明回應表示:該宣言和公告發布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尚未建立;根據該宣言和公告,台灣歸屬“中華民國”。
實際上,原本台灣回歸中國與回歸“中華民國”,完全是同義詞,沒有差異,近年因民進黨執政而遭篡改。前引民進黨當局的說辭,僅屬上不了檔次的鬥嘴水平,既無法改變歷史,也無法改變國際現實。其心態仍在於割裂台灣和大陸的歷史及政治聯結,只會加劇兩岸對立與惡化台海局勢。
若謂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發布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尚未建立,那麼為何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尚未建立,中國大陸政府仍於1972年被聯合國接受取代台灣政府而代表全中國,並擁有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地位?
同樣地,聯合國成立時,俄羅斯聯邦也尚未建立,何以能獲聯合國承認承襲前蘇聯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地位?
因此,民進黨當局的論調在國際上並不具說服力,惟不容忽視其對內仍有“獨化”年輕世代思想的作用,以遂行其暫且藉“中華民國”之名的“台獨”意圖。這就愈加造成兩岸問題走向非和平解決的不歸路。
唯有坦然面對當年中國對日抗戰勝利並光復台灣,以及聯結當前海峽兩岸是在一個中國架構下分別治理,才能維護1949年後台灣由在地政府管轄的現狀,同時促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及未來雙方和平解決政治分歧的空間。反之,既否定戰後台灣回歸中國的史實,也拒承認兩岸各依法理是一個國家,就無法達成國際社會呼籲的和平解決兩岸問題。
民進黨當局所稱的日本降伏文書、舊金山和約、中日和約均確定台灣歸屬“中華民國”,固然無誤,但須指出的是,當時中華民國政府是以全中國的代表地位接收台灣,所以是不折不扣地“台灣回歸中國”。正如1945年10月25日陳儀奉蔣介石之命在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主持接受日本投降儀式宣布:“從今天起,台灣及澎湖列島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也就是說,從台灣光復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建立之間的四年𥚃,海峽兩岸均歸一個政府管轄,所以台灣確為中國領土。此一法理並不因其後兩岸分治及台灣政黨輪替而有所變化,這在現行“憲法”和兩岸關係條例中均有明定。正因如此,中華民國政府從大陸播遷來台,才符合國際法,是政府所在地在一個國家內移動,而非搬到其他國家的領土或無主之地。𨒂續至今,賴清德和民進黨才有掌權的政治和法律根據。
若再向前溯源,為何日本須將台灣歸還中國?乃因1894年日軍擊敗清軍,強迫清朝政府於1895年簽署馬關條約,將原屬中國的台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那麼二戰日本向中國投降,當然台灣和澎湖就須還給中國。民進黨當局對此愈是閃躲甚至扭曲,愈是證明“台獨”史觀的欺騙性。
如果全面地準確地看待歷史,就不能無視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是以全中國的代表地位接收台灣。試問,若非台灣回歸中國,中華民國政府怎能播遷而來,並且輪替至今由賴清德上台?由此所形成的兩岸關係,便是一個中國架構下的特殊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賴清德和民進黨卻正在拆除兩岸為法理一國的安全護欄,導致台海動盪。
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已獲國際社會承認代表全中國,也就據有論述台灣歸屬的政治高地,但這不等於台灣方面沒有積極與理性論述的空間。反之,執政者不斷炮製“台獨”史觀,只會繼續危害台灣安全。
為兩岸和平計,應該做的是藉今年中國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均逢八十周來聯結兩岸。賴與民進黨卻無心於此,只圖推進“新兩國論”,無異直接衝擊大陸的反分裂國家法。按該法規定,當“發生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喪失”時,大陸方面將採取“非和平方式”應對。賴清德竟仍一意孤行,把平民百性綁在兩岸對撞的列車上。
(本文轉載自《中國評論通訊社》)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