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民進黨企圖以冷戰復刻「一帶一路」

蔡炫/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

全球秩序正當快速重組之際,國內綠媒卻以冷戰框架唱衰中國「一帶一路」政策,透過特定媒體一系列的專題抨擊,惡意利用單一合作的失敗項目,放大地緣風險以及財政爭議,刻意忽視雙方背後的戰略布局與制度演進;不僅凸顯媒體立場淪為官方意識形態,也反映出賴政府對「全球南方」發展潮流的以偏概全。

國內綠媒將個案以敘事邏輯置入宣傳報導,透過誇張標題吸引讀者目光,內容充斥「一帶一路」與合作國家的負面訊息,打造一種「白象工程」或「債務陷阱」的刻板印象;挑選寮國鐵路、斯里蘭卡機場與埃及新首都等具渲染性的議題設定,並將整體簡化為失敗政策。事實上,這類報導並未揭示合作國家本身面臨的政治結構、財政規劃以及在地執行力的落差,反將所有責任推向中國,忽略國際合作本就需要時間磨合與制度調整的根本現實。

這類媒體的論述邏輯服膺西方媒體的敘事模板,利用「自由民主」對抗「威權擴張」的二元對立,無視今日「全球南方」正在透過金融自主與區域整合來重構全球秩序,加上烏俄戰爭與能源危機依舊無解,美國則在總統川普主導下進一步祭出高關稅並升級保護主義,迫使亞洲、非洲、拉美等新興經濟體必須加速尋找替代方案,避免被綁架於美國單邊主義風險。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預估,世界基礎建設至2040年,將會投入79兆美元,正是「一帶一路」積極回應的關鍵點,這項合作在10年間已投資超過1兆美元,涵蓋150多國地區的港口、公路、通訊與綠色能源等專案,「一帶一路」雖然歷經磨合,卻為全球南方基礎設施瓶頸提供了可行解方。

這類媒體偏見來自於民進黨政府的台獨思維,作為對抗中國經濟依賴的政治工具,自蔡英文時代以來的「新南向」政策,延伸至賴清德的「脫中入北」口號,只將台灣推向以美歐為主的「全球北方」價值陣營。殊不知,新南向貿易10年多來始終未超過對中國出口的三分之一,本質上大多為加工轉口,難以建立深層經貿聯繫。

在民進黨當局的錯位戰略下,媒體視角不僅漠視區域合作機會並保持開放視角,反而選擇唱衰中國推動的區域整合機制,而不反思自己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與金磚國家擴大合作等發展的無為而治。顯然,這類媒體已經失去對現實格局的專業敏感,未能報導「一帶一路」早已進階「綠色絲路」、「數位絲路」等新趨勢,已是媒體遮蔽導致資訊落後的最佳鐵證。

「一帶一路」並非無懈可擊,國際合作本就難以一蹴可幾,歷經政治因素、效率低落以及過度貸款等問題,但該倡議依舊提供了發展中國家,從邊緣走向主體的契機,打破由少數西方強權壟斷於全球北方下的金融準則。台灣綠媒卻只看見「一帶一路」在全球南方體系的「單向負面」,忽視宏觀脈絡與多邊反饋,無法理解全球南方的潛力契機。

民進黨政府一味沉溺於「全球北方優越論」,刻意忽視「全球南方主體性」崛起,不僅將錯失參與新秩序構建窗口的可能,特定媒體還以意識形態嫁接包裝評論,選擇性報導並以渲染式議題,最終將使自身淪為傳聲工具,難以讓人看見「一帶一路」的真實面貌。

台灣面對美國重啟關稅戰與中國深化區域連結的雙重變局,更應強化全球視野,審慎觀察「一帶一路」的變化成效,而非僅用意識形態的定錨心態評價成敗。媒體理應秉持事實查證與多元觀點原則,而非選邊站隊來唱衰中國,進而遮蔽自身的無為而治。與此同時,對於成功的基礎合作卻鮮少報導,當中包含印尼的雅萬高鐵、衣索比亞的吉布地鐵路、甚至希臘的比雷埃夫斯港的轉型,在在顯示中國透過「一帶一路」與不同國家建立靈活合作模式,非但沒有長驅直入,反而採用因地制宜,以唯有互利作為原則,才能落實地區發展藍圖。

唯有如此,台灣社會才能真正理解全球南方的潛力與挑戰,並在未來的地緣競合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而非在民進黨的勢力下,看見一個冷戰復刻的「一帶一路」。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