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官網國情簡介,把台灣人口中的96.2%漢族列為「其餘人口」,近日引發討論。作家楊渡梳理〈台灣族群發展小史〉表示,台灣有源遠流長的河洛文化、漢學詩文,更有客家文化傳承;去中國化、去漢化,根本不能抹去身上流淌的血液和深植心中的文化底蘊,而只是讓自己變成精神分裂的怪物。
楊渡表示,行政院全球資訊網在〈國情簡介〉有關人口與族群介紹裡,發布非常有趣的內容:「台灣目前已設戶籍人口2.6%為原住民族群,另外來人口占1.2%,其餘人口占96.2%。」一般介紹是為了讓人了解族群的組成,所以會以最多數的人口結構為主,再輔以各族群數目。但這個介紹只說最少的部份,有關客家人、閩南人、外省族群,似乎都是不存在的「其餘」。而這個「其餘」占了96.2%。那這個國家到底是什麼族群組成的,誰看得懂?
楊渡在其臉書發文說,更有趣的是其下的介紹只有少數民族:「我國境內的少數種族、族群,包括經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與蒙藏族,而在語言上的少數種族、族群,則包括原住民族、客家族群、蒙藏族、新住民、移工等。」但最重要的閩南族群,也就是從明清開始的大量漳泉移民、客家人,全都不見了。
依照民進黨台獨理論大師林濁水曾提出的四大族群分類,原住民占2.6%,閩南人占73%,客家人占12%,外省人占13%,楊渡表示,雖然這分類在學術上不夠精確,但不失為一般人看待族群的觀點。即使以此為準,行政院的寫法也完全失去描述客觀事實的能力。
行政院盡全力避免說出「閩南人」
質言之,行政院盡其全力要避免的,就是說出台灣占最大多數的閩南人、客家人和外省人。因為「閩南人」就意味著來自福建,也即是台灣文化的原鄉。現在民進黨所強調的「本土文化」,包括:台語、台灣戲曲、民間信仰、民俗傳統,哪一個不是來自唐山原鄉?這是避不開的歷史事實,就如同美國避不開歐洲移民史一樣。但民進黨卻想透過纂改史實,繞開真相,扭曲歷史,去塑造另一種不知所云的台獨意識形態。
楊渡表示,然而,歷史是無法改變的。台灣的族群遷移史也早有人類學者研究得清清楚楚。即使南島語族的原住民,都是從中國大陸來的。既然政府胡說八道,我們不妨自己用功,在此腦補一下。
楊渡引述考古學家張光直論證,台灣是一個移民構成的島嶼。現在被稱為原住民族的平埔族與少數民族,其實應該正名為「先住民族」才準確。他們屬於南島語族,約在距今六千至四千五百年前,從大陸東南沿海遷徙而來。中間歷經金門、馬祖等海島,穿過海域,慢慢遷徙到台灣。這便是台灣北部與西部的大坌坑文化。
南島文化仍是從大陸遷徙到台灣
有台派學者喜歡引用澳州學者的說法,說台灣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但楊渡指出,只要比較金門的富國墩文化(張光直推斷,約9000至7000年前),和馬祖的亮島人一號的考古(據德國馬普研究室分析,約為8300年前),就知道最早期的南島文化仍是從大陸東南沿海遷徙到台灣。只要想想,6000年前的大坌坑人,怎麼可能是8000年前亮島人的祖先呢?誰是誰的祖先還不清楚嗎?
楊渡說,這是非常漫長的遷徙時間。想想以2000年為長度,也就是從耶穌到現在的20幾個世紀,南島語族才從大陸東南沿海遷移到台灣,中間會歷經多少氣候變遷、海水升降、航行技術改造、地質變動等,才從微小的改變成為遷徙的機遇。這何曾不是台灣史讓人感動的地方!
他指出,台灣在宋元以前都曾以「琉球」為名,載諸於《隋書》、《島夷誌略》等書中。而明朝顏思齊與鄭芝龍來台開墾,與荷蘭來台開商埠,則為台灣帶來大量漳泉海商與農民。其後的鄭成功軍隊驅除荷蘭,移墾台灣,以及清朝的大量移民,更讓台灣成為漢人的居所。清朝統治的212年間,漢族居民從早期30萬增加到255萬人。而耕地面積則從1萬8000甲,激增到75萬甲。這便是構成現在成為台灣人主體的閩南與客家人。而後,則是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的大遷徙,約有130幾萬人。這些漢人共占了96.2%。
政治是一時的 文化是永久的
楊渡說,這就是構成台灣族群的歷史脈絡。所以台灣有源遠流長的河洛文化、漢學詩文,更有客家文化傳承。這樣清楚的族群脈絡,豈是行政院一句「其餘人口」就能唬弄過去的。「了解了自己的原鄉,才會更了解台灣文化的特色。去中國化、去漢化,根本不能抹去身上流淌的血液和深植心中的文化底蘊,而只是讓自己變成精神分裂的怪物。」
楊渡指出,政治是一時的,幾年後政權必定再輪換,但歷史文化卻是源遠流長無法改變的,族群的生命史也一樣。那是深植在家族血緣與人心深處的真情。政治人物把台灣96%的主體族群,全部變成「其餘」的無根蜉游群落,那是多麼殘忍無情的一顆黑暗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