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中俄聯合聲明    對歐亞地緣政治格局之影響分析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9日出席俄羅斯紀念蘇聯衛國戰爭勝利80週年慶典。圖/取自中共外交部官網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9日出席俄羅斯紀念蘇聯衛國戰爭勝利80週年慶典。圖/取自中共外交部官網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2025年5月上旬,中國大陸與俄羅斯發表的聯合聲明,在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與聯合國成立80周年之際,不僅確立雙邊關係的新階段,更對歐亞地緣政治格局,其戰略意涵及其對區域權力平衡、安全秩序以及國際規範,將帶來潛在的結構性影響。

聯合聲明中,中俄雙方對二戰歷史的共同強調,超越單純的歷史回顧,實質上構成一種戰略敘事。透過共同反對歷史修正主義,旨在確立其作為二戰主要戰勝國,在當代國際秩序中的合法性,並以此為基礎挑戰由部分西方國家主導的現有國際體系。

這種歷史敘事的建構,旨在鞏固兩國的政治互信,並企圖在國際論壇上形成共同立場,提供意識形態基礎。然而,對於二戰歷史的詮釋是複雜且多維度的,不同的參與者有著各自的歷史記憶和敘述。在中國戰場上,中華民國政府領導下的國民黨軍隊,在抵抗日本侵略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也是歷史事實的一部分,在探討二戰歷史時應予以充分的認識。

其次,聲明明確將中俄關係定位於“ 歷史最高水平 ”,並強調其內在的戰略自主性。雙邊在政治、安全、經濟及人文領域的加深合作,尤其是在軍事技術、聯合軍事演習等方面的進展,直接影響歐亞地區的權力分配。此種戰略合作的加強,可以被視為對沖美國及其盟友在該區域軍事影響的潛在制衡力量,並可能促使其他區域參與者調整其地緣政治策略。

而聲明中頻繁提及的“ 多極世界秩序 ”與“ 國際關係民主化 ”,反映中俄對現行國際治理體系的部分不滿,以及推動權力分散化和決策多元化的訴求。兩國在上合組織、金磚國家等框架內的合作,旨在提升非西方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與話語權,並推動國際規則向更具包容性和平衡性的方向演變。
中俄在包括中亞、朝鮮半島、南海及烏克蘭等區域議題上的立場協調,呈現出兩國在地緣政治熱點問題上對其共同關切與合作意願。例如,在“ 歐亞大陸安全架構 ”倡議上的潛在合作,可能挑戰現有的區域安全格局,並引發關於未來歐亞安全秩序主導權的討論。然而,儘管展現出合作意願,中俄雙邊關係的發展也並非沒有內在的複雜性。

儘管中俄聯合聲明,展現出雙方加深戰略合作的意願,然其內在複雜性在於兩國國家利益與戰略重心並非完全一致,實力差距擴大可能導致不對稱性,歷史因素和文化差異潛存影響,且當前合作很大程度上是對外部壓力的回應,未來走向受制於國際格局變化及其他區域大國的互動。

最後,聲明中明確反對外部干涉與單邊強制性的措施,不僅是對特定國家行為的批判,更是一種規範性主張的表現。中俄試圖透過強調主權平等、不干涉內政等國際法原則,抵制其認為的霸權主義及新殖民主義行徑,並推動國際關係朝向更加公平和公正的方向發展。

中俄聯合聲明,不僅是兩國雙邊關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對歐亞地緣政治格局產生潛在結構性影響的關鍵文件。其在歷史敘事、戰略合作、多極秩序願景、區域議題協調以及規範性主張等方面所展現的立場,預示著歐亞地區的權力平衡與安全秩序將面臨持續的調整與重塑。

然而,必須認識到,中俄合作的內在複雜性及其與其他區域力量的互動,將深刻影響該聲明在地緣政治實踐中的具體效應,並最終決定其對歐亞地區,乃至全球國際關係的塑造程度。而這點也是未來應持續關注後續的政策實踐,以及其對歐亞地區乃至全球國際關係的具體影響。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