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川普治下的美國言論自由之戰:民主試煉還是權力操控?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5月,美國的言論自由正處於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之中。憲法第一修正案賦予的這項基本權利,近年來因政治極化、校園抗議與移民政策交織,成為兩黨爭鋒的焦點。本文依據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總裁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在《GZERO World》節目中結合對保守派法律學者伊利亞·夏皮羅(Ilya Shapiro)及《紐約時報》記者傑里米·彼得斯(Jeremy Peters)的訪談,分析當前美國言論自由的困境,探討其在政治壓力下的演變,並評估其對民主的深遠影響。

言論自由的歷史根基與當前挑戰

美國的言論自由理念源於對個人表達權的至高保障。1977年,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ACLU)代表新納粹分子爭取在斯科基(Skokie, Illinois)遊行的權利,儘管這一決定引發軒然大波,卻確立了自由表達的「醜陋、令人不安且雜亂」本質。時任聯盟律師的立場顯示,這不僅是對特定言論的保護,更是對民主多元性的捍衛。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一原則面臨現實考驗。

如今,校園成為言論自由爭議的前線。根據個人權利與表達基金會(FIRE)2024年的調查,美國大多數大學在保護學生言論權方面表現不佳,哈佛大學甚至成為唯一得分負數的機構。這種趨勢反映出大學在執行規則時的不平等,以及因政治立場而導致的選擇性懲罰,進一步模糊了自由表達的界線。

政治極化加劇了問題的複雜性。共和黨人以反對「取消文化」為旗幟,川普上任後隨即簽署行政命令,禁止聯邦機構干預美國公民的言論自由,宣稱「政府審查已終結」。與此同時,民主黨則批評川普政府對反對以色列抗議學生的驅逐行動,認為這違反第一修正案。雙方均自詡為自由捍衛者,卻因立場不同而對「自由」的定義出現分歧。

大學:自由堡壘還是意識形態戰場?

精英大學長期被視為思想自由的搖籃,卻因近年來的抗議與管控成為爭議中心。保守派學者伊利亞·夏皮羅指出,大學已忘記其促進開放探究的使命。他認為,校園文化中存在的「非自由主義」現象早在川普時代前已萌芽,近年來因政治分化而加劇。FIRE的數據顯示,許多大學的政策雖宣稱支持自由表達,卻在執行中出現偏差,例如某些社團因立場不受歡迎而被限制活動。

川普政府針對大學的行動尤為引人注目。2025年初,政府對超過十所精英大學發起調查,認為這些機構因接受聯邦資金而須遵守特定規範,並要求其對抗議活動採取懲處措施。夏皮羅雖支持此舉,卻警告若以「對外政策有害」等模糊標準進行移民相關言論打壓,可能導致權力濫用。他建議政府應專注於明確的移民違規行為,而非擴大解釋權限。

另一方面,《紐約時報》記者傑里米·彼得斯質疑政府的手段。他指出,川普政府的政策並未精準捍衛言論自由,反而以粗暴方式試圖驅逐未犯重大錯誤的國際學生。例如,哥倫比亞大學一名學生僅因組織背景而面臨遣返風險,圖夫斯(Tufts)大學一名學生因撰寫評論文章同樣受牽連。這種做法引發「寒蟬效應」,國際學生被迫自我審查,擔心言論帶來法律後果。

大學的角色爭議尚無定論。夏皮羅與彼得斯均承認校園文化在當前危機中負有責任,但對政府回應是否符合第一修正案的看法分歧明顯。這種分歧凸顯了大學在政治壓力下的脆弱性,也質疑其作為自由思想中心的合法性。

移民政策與言論自由的交匯點

言論自由的爭議不僅限於校園,還擴展至移民領域。川普政府將國際學生的言論納入國家安全與移民政策的審查範疇,這一舉措引發激烈爭議。根據美國移民與國籍法(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外國人申請簽證或綠卡時需證明不隸屬極權組織或支持暴力推翻政府。然而,政府近年來傾向於使用「對外政策有害」這一寬泛標準,對抗議學生的言論進行定性。

彼得斯觀察到,這一政策已在實踐中產生寒蟬效應。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建議學生避免在臉書發文,以免引來注意。這種自我審查不僅影響在美外國人,也可能威懾有意來美的國際學者與學生。夏皮羅作為自然化公民,分享了個人經歷,強調移民過程中的言論限制如何與自由表達原則相悖。他呼籲政府聚焦具體違規,而非依賴模糊的行政裁量。

這種政策引發的法律爭議或將交由最高法院裁決。鑑於外國人非美國公民,其第一修正案權利範圍仍不明朗。過去,法院在類似案件中給出不同判決,顯示司法解釋的變動性。無論結果如何,移民與言論自由的交集已成為2025年美國政治的熱點,挑戰著民主制度的包容性。

兩黨博弈與民主的未來

共和黨與民主黨在言論自由問題上的立場反映了美國政治的兩極分化。川普政府主張大學是「自由主義灌輸」的溫床,其監管行動旨在糾正這種趨勢。然而,民主黨人認為,驅逐抗議學生與威脅撤銷大學資金,實質上是對言論自由的壓迫。兩黨均以自身政治議程解讀第一修正案,卻忽略了其中立本質——允許人們「大聲且頻繁地犯錯」。

這種分化對民主的影響深遠。夏皮羅指出,當自由表達被政治化時,民眾傾向於通過黨派視角而非憲法原則評判問題。FIRE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對言論自由的認知已受政治立場影響,進一步加劇社會分裂。民主若依賴開放對話,這一趨勢或將削弱其根基。

然而,爭議也帶來反思契機。斯科基事件證明,即便言論令人反感,保護其權利仍是民主的代價。2025年的挑戰或許能促使美國重新定義自由表達的邊界,平衡個體權利與社會秩序。

川普治下的美國言論自由之戰,揭示了民主在極化時代的脆弱性。從校園抗議到移民政策,自由表達的界限不斷被測試,大學與政府的角色也備受質疑。FIRE的數據與學者觀點顯示,問題根源在於政治干預與制度失靈,而非單一黨派。未來,美國需尋找超越黨派之爭的共識,確保第一修正案的靈魂——多元與包容——不被權力操控所侵蝕。否則,這場戰役或將成為民主退步的警鐘。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