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726大罷免滿盤皆輸,外界甚至普遍認為823罷免行動及核三延役公投恐怕也要繼續吃敗仗,面對民進黨內領導威信遭遇嚴重挫敗與危機,扁辦前主任陳淞山撰文認為,賴清德須重新調整步伐,除進行較大幅度內閣改組外,必然要與黨內其他派系「分享權力」,以因應內外交迫的政治困局,否則很可能明年縣市長九合一大選、甚至2028年連任態度都不看好。
大罷免慘敗 政治與社會正當性不足
陳淞山分析指出,大罷免的慘敗原因很多,戰略與戰術都出現了問題,但的確是政治與社會的正當性不足所致。民進黨內除了大老級人物陳水扁、謝長廷等人曾有所「示警」外,就連前總統蔡英文也只在罷免前夕不得不有所表態「交代」,更多的黨內要角其實是「冷眼旁觀」、「靜觀其變」這次的大罷免藍委行動。
因此,陳淞山說,儘管慘敗後,由當時的林右昌秘書長作為「替罪羊」承擔責任辭職下台,但賴清德應該已經清楚認知到,這樣的政治重挫導致的結果就是「信賴危機」。倘若不迅速止血,以時間換取空間,對黨內各大派系大老進行「請益」安撫,甚至趕緊釋放人事資源共享權力以資「示好」,不再只是在黨內獨厚與正國會及民主活水系統結盟合作,還必須對蔡英文、蘇貞昌及謝長廷等人與其派系做更緊密的互動或合作,才能真正確保自己的領導地位與威信,整合好黨內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唯有如此,才能夠「安內攘外」!
陳淞山表示,儘管823罷免及公投後才有結果,賴清德其實在726慘敗後就立即展開「安內」的人事布局。黨秘書長林右昌請辭下台後,其親信幕僚黨職也迅速被拔除。接任黨秘書長的人選曾是謝長廷人馬的徐國勇接任,他也曾是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時的政務委員、發言人、內政部長,與閣揆卓榮泰是中興法商的同班同學,關係匪淺,媒體關係極佳也擅長政治論述,與黨內各大派系關係良好,但跟蘇貞昌並不對盤。
同時也傳出親英色彩的民進黨民調中心前主任鄭俊昇接任尚遺一位空缺的副秘書長職位,看起來應該是對英系示好的派系平衡之舉,也被視為是賴清德向英系釋權的重要人事安排。
另外,陳淞山說,屬於蘇貞昌系統的警政人馬黃明昭,在賴清德上任總統後就立即拔除他的警政署長職位,轉任到國安局擔任副局長,如今在726後,回到警政系統擔任警察大學校長職位,與警政署長是唯二同警階最高的三線四星,等於是重新啟用他的人事布局,更加讓他可以發揮其專長,而非只是讓他在國安局準備養老等退休。
再者,「替罪羊」林右昌辭職下台後,似也沒有後續安排,只能到日本散散心,再決定如何重新出發?然而,陳淞山表示,似乎看起來賴清德原本可能支持林右昌參加新北市長初選與蘇貞昌的女兒蘇巧慧競逐的情況,應該也已生變,否則不會毫不留任何情面的把林在黨中央的親信幕僚迅速拔除,更顯示出賴清德應該已經以支持蘇巧慧參選新北市長來向蘇貞昌「交心示好」,以避免幾個月前蔡英文與蘇貞昌相約一起爬山故意PO在臉書上的照片,來對賴清德「刻意示警」的事再度重演。
總之,726罷免慘敗後,賴清德總統兼黨主席應該相當清楚「安內攘外」的權力奧妙之處,不再自以為是、自信滿滿的一意孤行,不再只是獨厚於與正國會及民主活水派系相結盟合作。
不要只跟英系、正國會 要思考與黨內大老其他派系合作
陳淞山認為,賴正開啟與其他黨內大老與其派系的互動與可能的合作,來鞏固他的黨內共主與領導地位,重新再出發。對不適任或對他沒有政治價值的行政院各部會正副閣員,應也會從善如流,該換人就換人,就連國安會或總統府的部分幕僚可能也會有所處理或換血,來為2026與2028的兩次大選做好準備及布局。
畢竟,這次宛如「期中選舉」的大罷免行動,造成實質上的「藍白合」結果,口號上「更大的民主」政治操作終歸抵擋不住「不信任賴清德」、「教訓民進黨」的政治反撲與「民主需要制衡」的主流民意思潮。倘若賴清德不好好調整自己的政治認知及心態,不以「尊重、理解與包容」的態度與格局來面對內憂外患的政局與困局,恐怕屆時縱使能夠做好「安內」的政治工程,也未必能夠達成「攘外」的目標與結果了?!
陳淞山分析顯示,賴的「安內策略」主要體現三層面:一是派系平衡與共享權力;除英系,也與正國會及民主活水派系保持互動合作。其次,閣員及幕僚調整:對行政院及總統府幕僚進行適度換血,確保高層決策與派系利益協調。其三,穩固黨內信任:透過人事調整及互惠合作,降低黨內反賴勢力的壓力。
726衝擊猶如「八級強震」 但民進黨仍未徹底覺醒
不過,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認為,726大罷免對綠營猶如「八級政治強震」,府、院、黨、黨團全面重創,至今仍餘波未平。他直言,僅林右昌請辭負責,其餘利害關係人仍「不動如山,心存僥倖」,突顯民進黨未對慘敗徹底反省。
對823第二波罷免與核三延役公投即將到來,游盈隆提醒,民進黨若不能從726慘敗中徹底覺醒,「誰當秘書長都無濟於事」。他指出,徐國勇資歷與能力俱佳,但外界仍需關注他是否能平衡黨內派系,而非淪為強硬派延伸。
政治評論人士分析,賴清德此次人事布局雖具示好、整合作用,但能否讓外界及一般民眾理解,仍是關鍵。公眾主要關注的是內閣改組幅度、政策表現及高層能否接受不同意見。若無法建立信任與展現執政魄力,即使完成「安內」工程,也難以真正達到「攘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