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云湘/國際智庫研究者
首波「大罷免」行動以全數失敗落幕。24案皆因「不同意票」超過門檻而遭否決,號稱百萬人連署、歷時半年動員的政治行動,在民意面前潰不成軍。罷免的倡議者,試圖用直接民權手段對國會重新洗牌,結果卻淪為一次極端政治操作的示範。
罷免,本是針對失德、失職民意代表的最後手段。當制度被濫用為政黨鬥爭的延伸工具時,其正當性就會迅速耗損。這次的罷免理由,從立法院投票行為到「失去民意信任」,全屬政治價值判斷,缺乏具體違法或重大失職行為的事證支撐。在選民眼中,不構成非罷不可的急迫性。以選舉正當性挑戰選舉正當性,邏輯本身即站不住腳。
罷免所造成的社會成本也不容忽視。一場罷免案,政府需動員龐大行政資源、投入上千萬元經費,基層公務體系需安排人力、場地、安管,社會整體也要承擔額外的資訊成本與選舉疲勞。罷免若頻繁舉行,其損耗的不只是預算,更包括民主制度的信任基礎。
然而,罷免主事者對於首波失敗的回應並非止步,而是迅速轉向下一階段「823大罷免」。第二波罷免案鎖定七名藍營立委,包括顏寬恒、江啟臣、馬文君等人。罷免陣營早已重啟宣傳機器,社群平台的動員語言已再次鋪天蓋地。然而,在首波慘敗、社會反感上升的背景下,第二波是否真能逆轉情勢,已成高度存疑的問題。
罷免若成為日常政治手段,民主制度將失去應有的穩定性。選舉即表達民意,四年一次的投票週期原就是讓選民有時間觀察、檢驗與更替代表。若任何政策立場或程序爭議皆能成為罷免依據,將使政治人物傾向短期取悅選民、避免爭議,不利長期政策推動與制度韌性建立。
罷免制度的設計原為例外,而非常態。從台灣近年數起罷免案來看,能夠跨越門檻者寥寥可數,絕大多數都耗費大量社會資源卻以失敗告終。更甚者,罷免成功後補選的當選人表現,亦未見得優於原職者,甚至有「換人繼續失望」的現象。這類政治鬥爭導向的罷免,只會加劇社會對代議政治的不信任。
政治鬥爭無可避免,但將制度變為鬥爭工具,最終會反噬制度本身。當罷免成為政黨對決的另一條戰線,失敗只是過程,擾亂才是真意圖。無論823結果如何,這場接連上演的罷免秀,已讓人看清其本質,不是公民運動,也非制度改革,而是一次次借民主之名行鬥爭之實的操作。
若說726的結局是一場鬧劇,那麼823仍將續演這齣鬧劇的第二幕。真正該關注的,不是誰被罷免、誰留下來,而是整體政治環境正如何一步步將民主制度本身推向脆弱、空洞甚至荒誕的邊緣。這場鬧劇,尚未落幕,8月23日,再續荒謬!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