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福苑塔樓成火炬:竹棚成火梯、預警一年遭忽視 港工地安全黑洞全透視

香港新界大埔的宏福苑26日爆嚴重火災,至今仍未完全撲滅,死亡人數已攀高到128人。一場大火也燒出香港工地多年的問題。圖/取自中新網
香港新界大埔的宏福苑26日爆嚴重火災,至今仍未完全撲滅,死亡人數已攀高到128人。一場大火也燒出香港工地多年的問題。圖/取自中新網
取自《星島日報》

11月26日午後,一場突如其來、沿外牆高速燃起的烈焰,將新界大埔宏福苑八座大樓包圍。火舌循外牆竹棚鷹架如「直通天際的火梯」般竄升,綠色防護網瞬間燃作長廊,濃煙直逼雲端。香港消防處公布,截至28日下午,這場香港近年最嚴重的住宅火災已奪走128條人命。

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但跡象顯示,竹棚鷹架、窗門保麗龍綁索、防護網等可燃物形成外牆「三位一體的火路徑」,是火勢猛烈與蔓延速度驚人的關鍵。更令人不安的是——一名工程師在事故發生前整整一年,曾向五政府部門提出上百次正式投訴,明確指出宏福苑與其他屋邨使用的防護網不符阻燃標準,但該警告最終未轉化為實際行動。

全球如今使用竹棚鷹架的也僅有港澳地區,但竹棚既有優點也有缺點,易燃就是最大問題。圖/取自東網

全球如今使用竹棚鷹架的也僅有港澳地區,但竹棚既有優點也有缺點,易燃就是最大問題。圖/取自東網

宏福苑大火揭開的,不只是一場火災,而是香港工地安全監管的結構性漏洞。

火沿竹棚爬升 八座大樓數分鐘內失守

宏福苑建於1983年,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仍未重建的舊式居屋,共八座大樓、近兩千戶。隨樓齡超過四十年,外牆自去年7月起進入大型翻修工程;整排大樓外牆被竹棚架與綠色網幕包覆,形成封閉式施工外廓。

26日下午2時51分,宏昌閣外牆竹棚率先冒出火光。目擊者指出,初始火勢不算猛烈,但火焰一旦接觸竹材與塑膠綁索,立即向上「跑火」,在防護網包覆下形成立體式的煙囪效應。

短短數分鐘內,火線沿竹棚向上攀升十多層,防護網密封外牆,使火勢向橫向鄰座延燒,風向加劇燃燒,使七座大樓相繼失守。消防員在高空水柱下奮戰,但外牆持續崩落燃燒物,煙霧倒灌樓梯間,令多名住戶受困於家中。

一名消防員在社群平台寫下:「這不是一般火,是外牆整個着,像一條火海的瀑布。」其形容與專家研判高度一致:竹棚燃燒速度遠勝金屬鷹架,這次外牆結構材料在火場中「放大了災情」。

全球僅剩港澳仍使用竹棚 優勢風險並存

香港建築工地使用竹棚鷹架,是工業時代延續至今的特殊傳統。竹棚具備若干工程優勢,首先成本低廉:竹材從大陸大量供應,價格僅金屬鷹架3至4成。其次,拆裝快速:竹材輕巧,在狹窄地盤尤其方便。其三,勞動市場依賴性強:香港目前約2500名註冊搭棚工人,形成特殊行業鏈。

但竹棚鷹架的缺點也至為明顯,首先是竹材本身可燃性高;其次,綁紮物多為塑膠繩索,燃燒時產生濃煙與毒氣;其三,若搭配非阻燃網,更像是包住整棟樓的助燃罩。

香港建造界人士指出,「竹棚不是不能用,但一定要配上阻燃材料。」問題的關鍵不是竹棚本身,而是相關材料、監管、執行是否到位。

業界人士說,竹棚不是不能用,但重點是要監管。管理不到位如今已列重要事項,不合格的防護網已一個個拆除。圖/取自界面新聞

業界人士說,竹棚不是不能用,但重點是要監管。管理不到位如今已列重要事項,不合格的防護網已一個個拆除。圖/取自界面新聞

工程師一年百次投訴 『防護網不合規,會出大事』

宏福苑大火後,最引發社會震動的,是工程師潘焯鴻的爆料。他指出,早在13個月前就發現宏福苑與其他屋邨的大維修工程存在嚴重安全漏洞。他受訪說,根據香港屋宇署建築物條例 APP070 技術文件規定,只要棚架搭在有人居住的建築外牆上,使用的防護網須符合阻燃標準。

但他在穗禾苑、宏福苑等工程現場採集樣本後,發現網材點燃後火勢迅速擴散,阻燃標示與實際性能不符,多個供應商疑似以劣質網材取代合規材料。

潘焯鴻將測試影片、材料比對報告、樣本照片及現場紀錄,多次透過1823熱線與電子郵件提交給五個部門,包括港府的勞工處、消防處、屋宇署、房屋署獨立審查組、以及防火規管相關小組。

一年間,他提出的投訴達「約一至兩百次」,屬罕見的高頻率工程質疑。但多數回覆僅為「已收到」「將轉介相關部門」,少有後續跟進。港府的螺絲釘顯然相當鬆,事後已可預見必然究責。

最受外界質疑的是勞工處處長的回信——潘焯鴻提供的資料顯示,該回覆寫道:「該工程不使用明火,火災風險低,因此防護網僅需承擔防墜功能,無需阻燃。」潘焯鴻反問,「難道火災都要等到工人用明火才算危險?」他說,香港現行監管分散且無統一責任線,最終讓不合規材料繼續使用,為事故埋下火種。

中環華懋大廈上月曾起火 卻未引起制度檢討

事件更讓人震驚之處在於,一個月前已出現類似事故預兆。今年10月,中環華懋大廈也因外牆竹棚防護網起火,所幸當時火勢受控,未造成大規模傷亡。潘焯鴻指出:華懋大廈的火災已是一個警號,政府完全沒有吸取教訓。

火災風險頻率明顯增加,但相關制度、建材驗證、承建商行為、政府部門回應都未跟上風險變化。

承建商背景不佳 股東曾因賄賂被判監

宏福苑翻修工程由當地宏業建築工程公司負責。公開資料顯示,該公司前股東曹德光曾因涉及房屋協會翻新工程的賄賂案,於2009年被判入獄18個月。當年案件涉及承建商以賄賂方式取得元朗三棟私人住宅的工程合約。

儘管公司後續已改組,但外界質疑,在公共屋邨維修工程的承辦制度中,是否仍存在承建品質參差、監管失靈的結構性問題?《界面新聞》多次致電宏業,電話均無人接聽。

竹棚安全爭議:成本、產業、監管脈絡交織「結構性困局」

宏福苑大火後,外界針對竹棚的安全性提出強烈質疑,是否應全面改採金屬架的討論再度升溫。但多名建築及工業界人士受訪指出,竹棚的存續並非單一因素,而是形成於長期累積的制度與成本結構,涉及三個深層脈絡。

(一)成本差異懸殊,材料升級難落地

業界人士表示,阻燃防護網價格普遍較普通網材高出約三成,而金屬鷹架除了材料本身昂貴,還需要額外的倉儲、防鏽與運輸管理成本。在公營與私人維修工程競價激烈的環境下,承建商往往選擇成本較低的組合。

一名承辦商受訪坦言,「在相同工程預算下,材料費每提高一成,最後可能就沒利潤可做。」材料採購端的價格結構,直接影響竹棚在業界的延續程度。

(二)沿襲多年的工人制度,使行業難以瞬間轉型

竹棚工屬香港傳統技術工種,工法、薪級與專業訓練均經過完整制度化。據業界統計,目前約有2,500名註冊工人,形成固定人力供應鏈。

一名工會代表表示,「竹棚不是臨時工法,而是一整套傳承多年、技術成熟的系統。如果要全面轉往金屬架,不只是換材料,而是整個行業的重新編制。」

因此,業界普遍認為,即便政府有意調整政策,也需配套工人再訓練、證照制度重整,否則將重創現有勞動市場。

(三)監管體系分散,安全標準呈現多頭管理

目前涉及竹棚施工及材料安全的主要部門包括幾個單位,一是勞工處,負責職安健與地盤安全,二是消防處,負責防火物料與相關審核,三是屋宇署,負責建築條例及外牆工程規範,四是房屋署,負責公營屋邨維修工程。

但多名專家指出,竹棚相關防火標準並未由單一主管機關統整,各部門職責在材料驗證、地盤管理、工程審批等重要環節上出現交錯,使得安全責任難以劃清。

從宏福苑火災回頭檢視,可見建材合規、工程驗收與現場監督之間存在「制度縫隙」。一名熟悉政府流程的工程顧問指出:「現行制度沒有明確規定,究竟誰要為防護網的阻燃性能負責。」

港府特首李家超(中)前往宏福苑探望受災居民。不過可預見的是,事件後港府恐也將遭檢討。圖/取自大灣區之聲

港府特首李家超(中)前往宏福苑探望受災居民。不過可預見的是,事件後港府恐也將遭檢討。圖/取自大灣區之聲

後續檢討:香港是否準備面對全面改革?

宏福苑大火後,香港社會普遍要求政府全面檢視外牆修繕工程的阻燃材料標準、竹棚安全認證制度、承建商資格審查、工程監管責任單位是否需整合,以及是否建立「高危工程強制使用金屬架」制度。消防界人士指出,「竹棚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能在完全沒標準的情況下用。」

工程界則呼籲設立第三方材料驗證制度,避免劣質材料混入市場。但也有業界人士警告,若忽略成本與產業現實,可能造成另一輪工程延誤與價格飆升。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