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廢除徵兵制度近30年後,法國27日宣布重啟兵役制度,自2026年年中起,推出為期10個月、男女皆可參與的「青年志願軍事服務」計劃,強化法國在全球威脅加速的情勢下的應對能力。此方案規模雖遠不及北歐與波羅的海國家的義務役,法國目標是與德國、丹麥等歐洲國家接軌,並在2030年前把後備軍人力提升至10萬人。
路透報導,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阿爾卑斯山瓦爾斯(Varces)的第27山地步兵旅演說時表示:「法國不能無動於衷。」他說,新計劃「受歐洲夥伴的作法啟發……在所有歐洲盟邦都因共同威脅而加強防務的時刻,法國也要跟上腳步。」
馬克宏表示,這項志願役將開放給18至19歲的青年,提供薪酬,服役時間為10個月。計劃成本約20億歐元,他形容這是「重大且必要的投入」。首批約3000人將於2026年參與,僅在法國境內服役,目標2030年提升至1萬人。
他補充:「我的目標是到2036年讓人數達到5萬人,具體規模則依威脅變化而定。」服役結束後,參與者可回歸民間、加入預備役,或直接留在軍中。
馬克宏此舉讓法國與德國、丹麥等近年推出類似方案的歐洲國家更趨一致。
馬克宏強調,前總統席哈克(Jacques Chirac)1996年取消義務役是正確的決定,目前也沒有恢復徵兵制的必要。他說:「我們不能回到義務役的年代。眼前的威脅與風險需要的是混合型軍隊體系,結合志願青年、後備軍與現役部隊。」
馬克宏幕僚指出,法國目標在2030年前將後備軍從目前的約4.7萬人提高到10萬人。整體軍力屆時將達到約21萬人。在馬克宏正式宣布前,幕僚曾引用民調指出,18至25歲族群對軍隊的支持度相當高。
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報導,儘管對法國而言這可說是小型革命,但這項志願役計劃的擴軍規模遠低於北歐與波羅的海國家,波羅的海國家多採義務役。拉脫維亞與克羅埃西亞是歐盟中最近恢復義務役的兩國。
自徵兵制於1997年在前總統席哈克任內終結以來,「恢復軍事義務」多年來始終反覆浮現於法國的公共討論。
左派主張恢復兵役以促進社會凝聚力與多元性,因為來自不同背景的青年必須在部隊中共同合作。懷舊的右派則視義務役為在年輕人身上培養愛國心與尊重權威的方式。如今馬克宏推動這項計劃的理由主要是軍事需求。基於法國的全球軍事野心、以及來自莫斯科的威脅日增,軍隊單純需要更多人力。
一名愛麗舍宮官員26日表示:「這項提案反映青年願意服役,也反映武裝部隊因威脅加速擴大而產生的作戰需求。」
但這項宣布也被另一場風波部分掩蓋,法國陸軍參謀總長曼東(Fabien Mandon)上周因談及俄羅斯威脅而引發全國震撼。曼東稱法國社會必須「準備接受失去自己的孩子」。馬克宏對此極力降溫。他接受RTL廣播電台訪問時說:「我們沒有要把年輕人派往烏克蘭。」
法國參議院外交、國防暨武裝部隊委員會主席佩蘭(Cedric Perrin)則為曼東辯護。他表示:「他的言論被斷章取義……但如果必須說得更直白,才能讓法國人理解當前的情勢,那麼他這樣做就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