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征輝專欄】台灣接受統一的利與弊

兩岸統一與否各有利弊,戰爭風險大幅降低是因素之一。圖/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兩岸統一與否各有利弊,戰爭風險大幅降低是因素之一。圖/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黃征輝/前海軍上校、艦長

兩岸要達到真正的長久和平,最終仍繞不開「統、獨」的根本問題:要麼北京接受台灣獨立,要麼台北接受北京統一。

然而如前文《兩岸永久和平的定海神針》所述:台灣在「零戰爭」前提下實現法理獨立,機率趨近於零;而以戰爭方式追求獨立,不僅美國與其盟友未必可靠,台灣自身力量亦難以支撐。

在此現實框架下,台灣「獨立建國」根本不可能;反之,「統一」在邏輯上是合理的終局。對於「不可能」的假設,討論「利、弊」沒有意義,因而本文僅針對「統一」進行利弊分析

統一的可能利益

一、戰爭風險大幅降低

1. 兩岸敵意解除,外部勢力難以挑撥,區域誤判與軍事衝突的機率大幅下降。

2. 解放軍不再以台灣為假想敵,台灣也無需再面對飛彈壓力與軍演恐嚇。

3. 只要不涉及中美軍事衝突,台灣本土成為戰場的可能性幾乎歸零。

4. 對絕大多數民眾而言,「避免戰爭」本身即是最大利益。

二、國防負擔下降,釋放巨大財政空間

1. 依「一國兩制」框架,台灣仍可保有自身防務力量。

2. 戰爭風險降低,得以縮減軍隊規模,採全民募兵制,年輕人免服兵役。

3. 無須大量採購昂貴美式武器;若向大陸購買,成本大幅下降。例如潛艦,海鯤艦530億造價,可購買5艘解放軍最新型元級潛艦。

4. 國防預算可以從GDP的5%目標降至1 ~ 2%,每年釋出上兆資金投入社福、健保、長照、教育、文化、基礎建設等。

三、短期經濟利多

統一後數年之內,北京為穩定台灣人心,理應釋出政策紅利:

1. 大陸內需市場全面開放,「一帶一路」全球貿易網絡加持輔助。

2. 大量基建投資湧入台灣,諸如:

(1)6號高速公路穿越中央山脈直達花蓮;

(2)高鐵環島網路;

(3)「陸澎、台澎」海底隧道。

3. 解除貿易障礙:減稅、簡化通關、產品互認。

4. 台灣農、漁、食品可立即恢復並擴大輸陸配額。

5. 台企赴陸發展更容易;陸企來台,因市場小,規模應有限,但仍能刺激就業與 GDP。

四、解除外交孤立的困境

1. 北京不再干預,台灣與全球多數國家可恢復正式或半正式往來。

2. 台灣可用「地區」身分參與多邊組織與國際活動。

五、提升國際地位與能見度

1. GDP產值由全球排名第22,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2. 軍力由全球排名第23,躍升為全球第二大軍事強權。

3. 2024年巴黎奧運,中、美獲得金牌數最多,皆為40面;若再加上台灣2面,中國可躍升為全球第一大體育強國。

4. 中國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台灣可在某些國際議題中借力使力。

六、厚植台灣人當家作主的本錢

1. 一國兩制的基本精神是「台人治台」,北京介入程度有限。

2. 台北不再依附美國,無須看華盛頓臉色,也不必承受美中競爭的被動壓力。

3. 面對強權國家或國際組織,由於有北京罩頂,台北可具備更強的底氣,進而堅守台灣的自身利益。

七、精神生活的重新定位

1. 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共同敘事,部分台灣人可能感受到參與感與成就感。

2. 兩岸產業與成就的結合,可能帶來「富強國家一分子」的心理認同。

3. 以上2項,若把「中國」當敵人,感覺恰好相反。然而統一以後中國不再是敵人,日久必然會發生心理層面的改變。

4. 職業運動對國民的精神生活影響深遠。若台灣回歸,無論職籃、職棒、足球、排球等,「台灣隊」參與全國競技,場面、話題、成就感、熱鬧程度、商易利益等,絕非今日「島內」賽事可比擬。

八、年輕人擁有更寬廣的舞台

1. 台灣地小、人稠、資源有限,科技、航空、太空等項目難以支撐完整產業鏈。產業鏈不足,發展自然受限。

2. 若能直接進入中國市場,職涯選擇、創業機會、技術資源都更為寬廣。例如航太科技,台灣年輕人敢許下在太空站工作,或登陸月球、火星的願望嗎?

3. 所謂「良禽擇木而棲」,有能力的年輕人可在更大的競爭場域施展,不再受限於島內的小規模經濟。

統一可能的風險與代價

一、失去民主與自由的生活方式

這是統一最大的疑慮,也是台灣內部爭議的核心:

1. 言論自由可能受限,批評中央政權恐觸犯政治紅線。

2. 民選制度可能遭削弱,選舉過程受北京影響。

3. 政黨多元度下降,政治環境趨於單一化。

4. 媒體、網路面臨更嚴密的審查。

5. 司法獨立性降低,政治案件難以保持公正。

二、社會壓力增加

1. 台灣超過六成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短期內要接受中國國家敘事,困難必定存在,絕非朝夕可達。

2. 心理落差造成的衝突不可避免,不時會浮現抗議、社會對立事件。

3. 「去台灣化」或「重新教育」的推進過程,將影響社會穩定。

三、過去的政治言行恐遭清算

1. 現任執政黨菁英與高調支持獨立者會面臨潛在風險。

2. 北京所稱「台獨頑固分子」可能遭法律或行政處分。

四、人口遷徙與生活節奏的衝擊

1. 統一以後,大陸居民來台門檻勢必降低,大量流動可能影響台灣生活節奏。此有助於觀光與經濟,但也可能造成秩序衝擊、房價變動、文化摩擦。

2. 衝擊過程若處理不當,勢必升高社會焦慮感。

五、國軍的存在意義

1. 一旦「兩岸成為一家」,國軍的作戰目標消失,「為誰而戰、為何而戰」將模糊軍人的定位。

2. 心防瓦解以後,戰力、士氣、任務編組皆需全面改寫。

3. 二十萬現役官兵的轉型與安置將是一項巨大工程。

六、「五十年不變」是否可信?

1. 「一國兩制」的承諾是否能落實,台灣社會普遍抱持懷疑的態度。

2. 若北京逐步收緊制度,台灣缺乏制衡工具,只能被動承受。這是「反對統一派」最核心的憂慮:一旦失去制度保障,台灣再無退路。

利與弊的思辨

這世界不存在毫無風險的選擇,統一亦然。面對兩岸未來的抉擇,我們不該以情緒、標籤,或道德化的語言簡化問題,而應回到理性與現實,冷靜思考幾個根本問題:

1. 兩岸如何避免戰爭?

2. 台灣人如何做到「最大程度」的當家作主?

3. 台灣長期發展的戰略方向在哪?

4. 台灣社會能否承受轉型所需付出的代價與衝擊?

5. 統一以後縱然北京失信,台灣又有何制衡手段?

結論:要談判,台灣必須先凝聚內部共識

本文所列,必然仍有遺漏,也無法符合每一個人的價值判斷。然而,它的目的並非要得出單一結論,而是提供較為全面、務實的視角,讓台灣社會可以更開放、更誠實地討論幾個問題:

我為何支持統一?

我為何反對統一?

支持者的期待是什麼?反對者的擔憂又是什麼?

唯有願意跨越立場,理解彼此心中的疑問與恐懼,台灣才能逐步形成一套最基本的內部共識。有了共識,台北才具備與北京談判的條件。否則,台灣各黨各說各話,即便北京願意談判,他們又該找誰去談呢?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