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最近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期刊指出,台灣中央銀行長期抑制匯率,雖讓經濟避免受到貨幣升值衝擊延伸所謂的「荷蘭病」,但卻又讓經濟在持續成長的同時陷入產業發展失衡衍生所謂之「台灣病」。亦即台灣經濟長期依賴出口,而且集中半導體供應鏈相關產業,加上央行干預匯率升值,以及採取偏低利率,藉此提高台灣產業出口競爭優勢,是一種在亮麗數據的背後呈現逐漸深化之脆弱結構。
台灣經濟並非缺乏動能
雖「經濟學人」將台灣經濟結構問題歸咎於產業失衡,顯得過於沉重,以及將台灣經濟發展病癥歸因於匯率操縱,更是顯得過於片面;但卻又無法忽略其同時指出,台灣經濟所面對的挑戰。這些包括:外需暢旺,相對內需則是不足;維穩匯率政策持續競爭優勢,卻又推升資產價格偏差;半導體供應鏈相關產業領先全球,其他產業難以共享紅利。此意味著,台灣經濟並非缺乏動能,而是必須重新調整體質。
也就是說,由於台灣長期依賴出口,使得經濟對全球環境情勢包括:科技循環、地緣政治緊張、供應鏈重組、加值鏈升級等的變化高度敏感,加上之前全球疫情及今年以來美國關稅政策,都將可能在短期內牽動經濟走勢。舉例來說,台灣出口過度依賴半導體供應鏈相關產業,除了造成產業因集中少數領域,而呈現傾斜發展之外,在所得分配上因產業發展不均,而擴大社會貧富落差。
「經濟學人」推論似嫌主觀
面對「經濟學人」利用「大麥克指數」對台灣經濟的分析,儘管央行認為不宜採取「大麥克指數」推論指稱台灣長期壓低匯率,導致經濟及金融所衍生的例如:購買力受損、高房價持續、金融風險性升溫等多項病癥。然而在此同時,與其採取情緒進行防禦反駁「經濟學人」論述,不如透過更宏觀的角度重新調整經濟體質,甚至藉此創新台灣經濟轉型格局。
很顯然地,台灣已走至歷史的交叉路口,除了被引以為傲的晶片產業在美國關稅威脅下遭到侵蝕,以及加入區域經濟組織在國際政治現實下受阻之外,正面對著經濟結構失衡、產業發展傾斜、人口老化加速、貧富落差惡化,加上朝野政黨對立、民粹意識高張,導致相關議題缺乏溝通整合,陷入自我作繭困境,讓整個國家前途呈現茫然之危機。
借鏡荷蘭模式調整經濟體質
儘管我們認為未來台灣經濟沒有罹患「台灣病」風險,更不致於淪為「荷蘭病」困境;然而面對美國關稅政策反覆干擾,中國大陸經濟持續下滑等許多頗難以掌握的環境因素之下,台灣需要一個幅員規模、地理環境、產業型態等條件皆較類似國家,以作為調整經濟體質之典範。其中,位置於歐陸前沿,具有歐洲第一大港口、歐陸第四大機場,以及服務及製造兼具、農牧及附加價值高度轉型的荷蘭,於1970年代中成功克服經濟危機經驗,頗為值得我們借鏡。
荷蘭可以,台灣沒有理由不行!面對未來許多黑天鵝不確定因素之下,我們或將可以借力匯率未來可能升值機會,改善產業型態,進而調整經濟體質。另一方面,則是從「機會成本」之角度切入,發揮台灣位置於市場規模、成長潛力兼具的中國大陸及東協周邊優勢條件。因此,我們希望朝野政黨能夠屏棄私心,並非以鬥倒對手為理念,而是以國家利益為目標,共同規劃國家更宏觀具體的政策藍圖。唯有如此,始能讓台灣的經濟體質加速脫胎換骨。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