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無聲戰線第一擊 中共信息支援部隊開打

蔡炫/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

大陸解放軍去年成立「信息支援部隊」在近期閱兵中公開亮相,宣稱此一兵種戰略多元,可以統籌通信、網路以及電磁等訊息體系,能在戰時執行「數據轟炸」。對於台灣而言,這不僅是軍事現代化象徵,更代表對我方政治、社會以及軍事通信節點的長期威脅,這類複合威脅(cyber–cognitive–electromagnetic)的滲透風險,賴政府的國防體系準備好了嗎?

當前兩岸軍事態勢的核心轉變,並不在於飛彈數量及艦艇噸位,而是資訊主權的輿論戰爭,大陸成立「信息支援部隊」,標榜解放軍全面進入「認知戰、網路戰、電磁戰」三位一體的新時代,不僅意味後勤保障,更被視為統合數據、演算法及輿論戰的數位「戰略中樞」。對於台灣的策略分析,象徵戰場早已滲入我們的手機螢幕、社群平台以及政府網路,面對這種非傳統的軍事威脅,台灣可從三個面向建立策略,一是強化資安作戰體系,培養具備軍事指揮的資通專才;二是防範「信息支援部隊」以台灣為介選試驗;三是理解數據轟炸的戰略邏輯,建構抵禦資訊武器化的社會韌性。

培養「軍規網戰」的技術班底

大陸在軍事教育體系大刀闊斧革新,陸續規劃與信息支援相關的工程學校,例如今年成立信息支援部隊工程大學,建立常備的人才庫與技術研發鏈。這類從軍校、部隊、作戰的連結,使得網路攻防、電磁對抗與認知作戰,能在軍事指揮體系獲得制度化發展,形成軍事化的訓練與升遷機制。換言之,符合軍事規範進行專長編制,並將資安人才納入常備兵力,可在戰時轉換為攻防力量,培養有如「軍規網戰」的技術班底來進行滲透、偵蒐與認知作戰的宣傳戰力。

中共在2025年開始組建若干新軍校,要將信息支援列為戰略兵種,以現行的國防科技大學信息通信學院、陸軍工程大學通信士官學校作為基礎,強化軍內外的制度認知與威懾效果。顯然,北京政府正把資訊作戰人才軍事化,從滲透、攔截、攻擊等技術層面,協同「指揮鏈」由上而下布達,整合網、電、認知作戰的能力。台灣軍方普遍仍以「大學儲備軍官團(ROTC)」、「軍事院校招生」、「後備戰士」及「專業預備軍士官班」等管道,以此加入資通電軍,而非採取獨立招募形式,或是建立專門軍事訓練體系。

「信息支援部隊」 從實戰演練轉向政治滲透

信息支援部隊不僅限於傳統的電磁與通信保障,涵蓋數位滲透的支援能力,包含對外宣傳或認知作戰(cognitive/psychological operations),在實際選舉或黨內競爭中測試訊息傳播,搭配境外網路社群帳號,鎖定特定族群並執行定位訊息攻勢,藉此收集受眾反應以此驗證作戰效果。若將這些活動納入軍事訓練循環模式,即能建構「政治影響力的常態化演練」,解放軍相關單位可能藉由公開或半公開戰術,滲透台灣內部政治事件進行測試操控。

台灣近年關於介選議題早已風聲鶴唳,顯示境外社群帳號與特定平台在選舉期間,大量出現並渲染人物意象及特定議題,部分報導甚至指向含解放軍體系的源頭可能,也在選舉當中成為「另類宣傳」。事實上,此次國民黨黨主席選舉期間,也被傳出外部頻道密集上傳支持或攻擊性的訊息或AI生成影片,所產生的議題效應確實無孔不入。即使後續沒有查無不法,但是已非單一技術威脅,未來可能結合軍事、系統化與組織化指揮介入。

數據轟炸的軍事戰略 海量訊息為武器的精準打擊

「數據轟炸」是以數據流、演算法以及精準化為手段,鎖定目標透過指揮鏈形成資訊打擊、社會分化並且癱瘓政府,解放軍以「迎戰數據轟炸」列為訊息支援部隊的主要職能,並把資訊攻防作為戰略手段納入軍事準備。在實務上,數據轟炸可以同時破壞軍事指揮通訊,迫使關鍵指令延誤或造成錯誤,以此操縱民意並且誘導社會弱化抵抗意志,造成政府戰時溝通崩盤。這是一種利用「海量訊息」取代或輔助傳統火力的混合戰略。

在資訊作戰上,國安局抽驗查核陸製語言模型的「應用程式」及「生成內容」等,其中包含「文心一言」、「通義千問」、「騰訊元寶」、「豆包」以及DeepSeek等,相關產品普遍存在內容偏頗以及資安風險,當中恐怕已有戰略布局。尤其運用AI虛擬主播內容、有組織的推播操作,加上大量境外上傳影片,為了強化台灣社群放大效應,皆已顯示相關技術與方法正被演練並可能軍事化。

解放軍「信息支援部隊」的整編規劃,意味戰爭已全面邁入「無聲的數據戰」時代,不只依靠炮火、軍艦以及無人機,反以資訊滲透、演算操控與認知誘導作為另一武器。賴政府的資安戰力準備好了?沒有「軍規網戰」的技術班底,如何抵擋無孔不入的政治滲透,更遑論在數據轟炸下,打造跨域整合的「資訊防衛體系」。台灣面對這場無聲戰線,不僅要能積極防守,更要學會識破反制,而非提早淪為對岸操控的虛擬戰區。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