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李在明周日(16日)下午在首爾龍山總統府主持「美韓關稅協商後續民官聯合會議」,與三星電子會長李在鎔、SK集團會長崔泰源、現代汽車集團會長鄭義宣、LG集團會長具光謀、HD現代會長鄭基善、Celltrion會長徐正振及韓華集團副會長呂勝柱等七大商業領袖齊聚一堂,討論美韓貿易談判「聯合事實清單」(Joint Fact Sheet)的細節與執行策略。
會議原定於上周一(10日)舉行,但因協議公布延遲而推至今日,凸顯韓國政府對此的高度重視。
綜合《Newsis》與《News1》報導,李總統在會議中詳細說明聯合事實清單的內容,該清單於談判日前公布,涵蓋韓國對美投資3500億美元(約台幣10.5兆元)的承諾,其中1500億美元(約台幣4.5兆元)專注美國造船業,另2000億美元(約台幣6兆元)依據《美韓戰略投資諒解備忘錄》(MOU)投入半導體、能源、製藥、關鍵礦產、人工智慧及量子計算等領域,年度投資上限為200億美元(約台幣6000億元),以維持韓元穩定。
作為回饋,美國同意將《貿易擴張法》第232條下對韓國汽車、汽車零組件、原木及木材產品的25%關稅全面下調至15%,並適用《美韓自由貿易協定》(KORUS FTA)或最惠國待遇(MFN)關稅率中較高者。醫藥品及國防產業關稅調整也將納入討論,預計透過國會立法程序加速實施。
會議特別強調半導體關稅的未定事項,李在明說明美國正觀察與台灣等國後續談判結果,具體稅率尚未敲定。這部分成為與台灣相關的焦點:相較韓國的15%關稅,美國於8月公布對台灣的「暫時性關稅」為20%,高於日韓水準,主要因台美總結會議尚未完成。賴清德總統當時在個人《臉書》發文表示,此稅率為暫時性,台灣出口至美國的ICT產品(如半導體及伺服器)占近8成貿易額,受影響最大。
韓媒分析,此差異凸顯台灣在美中科技供應鏈中的戰略地位,但也暴露談判程序的落後,可能促使台灣加速投資承諾以爭取更低稅率。韓國商界領袖對此表達關切,擔憂若美國對台灣半導體課徵更高稅率,將間接影響全球晶片供應鏈穩定,包括三星及SK海力士的競爭格局。
李在明重申「民官一體」精神,感謝企業在談判中提供的直間接支持,並呼籲企業積極參與即將啟程的G20峰會四國國賓訪問,作為經濟使節團成員,共同應對貿易變局。會議亦觸及國內結構改革,包括13日公布的六大領域(監管、金融、公營、年金、教育、勞動)改革方案,特別在勞動領域,預計討論企業擴大就業及安全措施的合作。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官員表示,此次會晤將為韓國企業注入信心,加速對美投資,鞏固在半導體及電動車供應鏈的領先優勢。
國際觀察家指出,美韓協議不僅緩解韓國出口壓力,更為亞太貿易格局注入新變數。台灣經濟部已表態,將密切追蹤美韓模式,爭取在半導體232條款調查中獲得類似豁免,預防供應鏈斷鏈風險。此事件凸顯美中貿易戰下的盟友協調,台灣恐需透過更多戰略投資,彌補談判落後的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