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美國最高法院即將裁決川普(Donald Trump)總統關稅權限,台灣仍加速與美談判貿易協議,目標在本月底前達成共識。
《POLITICO》引述知情人士說法,協議核心為台北承諾對美投資數百億美元,金額將介於韓國3500億美元(約台幣10.5兆元)與日本5500億美元(約台幣16.5兆元)之間。台灣首要動機並非當前20%「對等」關稅(可能遭法院推翻),而是防範商務部對其半導體產業的獨立調查,可能引發更嚴苛的產業專屬關稅。
另一名參與美台談判的人士匿名表示:「若政府關門盡快結束,我們目標本月底敲定」。但他也警告,川普慣於臨門一腳翻盤,「我已放棄預測他何時真正點頭」。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無視最高法院審理壓力,全速推進全球貿易談判。多名外交官及談判圈內人士透露,外國政府積極爭取協議,以規避汽車、鋼鐵、製藥及晶片等領域關稅威脅,並預期即便法院推翻部分關稅,川普仍可援引其他法律重啟徵收。
最高法院上周口頭辯論中,法官對川普引用1970年代《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加徵關稅的權限表達強烈質疑。川普以移民、芬太尼危機及貿易赤字為由,對加拿大、墨西哥、中國及主要貿易夥伴實施「對等」關稅。然而,此案不影響川普依另一貿易法發起的十餘項關鍵產業調查,包括鋼鐵、鋁、汽車零件及木材,已導致多項關稅上漲。
前美國貿易副代表卡特(Wendy Cutler)分析,貿易夥伴加速談判是為「避免落後競爭對手」,爭取汽車、藥品等低關稅優惠。她強調:「無論法律如何演變,關稅將以某種形式長存,無人願意拖延」。
瑞士便是活生生例子。8月突遭遠高於歐盟7月談判成果的39%「對等」關稅重擊,重創精密儀器及乳製品出口。勞力士執行長等企業領袖上周訪白宮後,談判明顯升溫。川普周一(10日)對記者表示:「我們正努力幫助瑞士,也在處理其他國家,有些還需小幅加稅」。
瑞士-美國商會執行長薩加爾(Rahul Sahgal)預期,法院挫敗將迫使白宮在年底裁決前鎖定更多協議。白宮發言人德賽(Kush Desai)則重申,政府致力終結「不公平」貿易安排,呼籲夥伴合作而非揣測法院動向。
亞洲以外,川普上周宣揚與烏茲別克數十億美元新協議,並加速西半球談判。巴拉圭盼擴大牛肉出口,中美洲國家則擔憂鋼鐵、鋁、銅關稅。美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表示:「上周亞洲已見成果,本月西半球將接力」。
印度50%關稅談判持續卡關,美國要求農業市場開放並終止俄羅斯石油進口。知情人士稱,印度已停止新簽俄油合約。川普週一樂觀表示,美印「即將成交」,關稅將在「某個時間」調降。
越南20%關稅談判亦不受法院陰影影響。工業貿易部長阮紅典周一抵華盛頓展開會談,雙方堅守既定時程,但本輪無望突破。
此波關稅風暴顯示,儘管司法不確定性籠罩,全球貿易夥伴仍視談判為唯一避險途徑。對台灣而言,半導體產業的未來,將決定美台協議成敗與印太經貿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