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台灣終局?共軍巷戰演習畫面曝光 小吃攤驚現「繁體字」

共軍發布的巷戰演習影片中,小吃攤車的招牌上清楚可見繁體字。圖/取自中國軍網
共軍發布的巷戰演習影片中,小吃攤車的招牌上清楚可見繁體字。圖/取自中國軍網

大陸官媒央視旗下軍事頻道今天(11日)發布一段共軍巷戰演習的紀錄影片,畫面中出現一輛小吃攤車,招牌上竟清楚可見「大鷄排」三個繁體字,引發大陸網上熱議,更成為百度熱搜第一。許多網友認為,這並非巧合,而是共軍刻意的戰略符號,象徵「台灣必歸」的政治寓意。

影片中,小吃攤的招牌寫著「大鷄排」,其中「鷄」字實為繁體字「雞」的異體字,並非台灣常用字型,而大陸簡體字則統一為「鳮」。 儘管稍有不同,這個字型的選擇仍引起外界聯想。

攤車的招牌上寫著「大鷄排」三字,其中「鷄」字實為繁體字「雞」的異體字。圖/擷自央視影片

攤車的招牌上寫著「大鷄排」三字,其中「鷄」字實為繁體字「雞」的異體字。圖/擷自央視影片

該影片釋出後,在大陸社群平台上引起熱烈關注,「繁體字,圈起來!」成為熱門留言,不少大陸網友也寫下「懂得都懂」,認為演習的特別安排揭示「台灣必歸」的戰略安排已在未來的進程。

陸媒《深港在線》報導,這個看似細節的符號,實際折射出兩岸統一的「深層邏輯」,當共軍在實戰化訓練中主動融入特定文化符號,意味著戰略意圖已超越軍事範疇,而上升為「歷史使命與責任的象徵」。

文章回顧,早在2022年,解放軍陸軍第73集團軍某特戰旅進行室內突擊演習時,演習現場的辦公室、儲藏室標示均採用繁體字,當時就引發廣泛討論,不少人認為這是對「台獨」勢力的無聲震懾,而三年後,「大鷄排」再度現身巷戰場景,象徵意義被認為更為深遠,繁體字不再只是戰術佈景,而是代表統一意志的戰略符號。

報導引述北京外國語大學學者周方銀分析,這種符號選擇具有雙重意涵。其一,展現共軍在跨區作戰訓練中注重「文化適應性」。他舉例,美軍在阿富汗曾因誤擊平民而飽受批評,而解放軍在演習中反而模擬如何保護平民小吃攤,體現出「不僅要贏戰,更要贏民心」的戰爭哲學。其二,繁體字本身作為中華文化符號,在戰場場景中出現,即是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這一政治立場的象徵性重申。

文章稱,這種細節顯示中國軍隊的兩面性格,既有「雷霆萬鈞、果斷出擊」的戰力,也有「體恤民生」的柔性力量;如今在台海方向,這種柔性戰略正被轉化為「戰略耐心」,共軍的繁體字招牌釋放的意義為,「我們不僅具備碾壓性的軍事優勢,更願以最小代價實現統一」。

共軍近來也曾在演習中使用繁體字,2024年舉行「聯合利劍—2024A」環台軍演時,共軍曾發布海報《越海殺器》,以繁體字標示「踹門神器」「登陸猛將」「東風快遞」等武器名稱,搭配「量大管飽」「炸彈卡車」等用語,被陸媒形容「殺獨武器」搭配繁體字是震撼力十足。

今年適逢台灣光復80周年,大陸除在「十五五」涉台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奪取「兩岸主動權」外,也持續透過官媒宣揚「和平統一的好處」。但隨著「九三閱兵」展示武力與共軍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正式入列,台海局勢或將更趨複雜。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