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7月舉行歷來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漢光演習,動員逾2萬後備軍人,並首次大規模納入平民演練。然美國《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4日刊出標題「Taiwan’s Civil Society Is Not Ready for War」文章,直言演習雖擴大,卻更像一場表演秀,突顯台灣民間社會在戰爭準備上不足。
《外交家》這篇最新文章由兩位來自烏克蘭國家科學院的研究員所撰寫,他們分別名為布采夫(Dmytro Burtsev )及戈洛德(Vita Golod),兩位研究員說,與烏克蘭戰前即完成國土防衛社會動員相比,台灣社會仍缺心理與制度層面的準備。
文章指出,隨著烏俄戰爭進入膠著,及台海緊張局勢升高,國際間越來越常將台灣與烏克蘭相提並論,「保衛烏克蘭就是保衛台灣」說法,也在國際政策圈流傳。不過,台灣社會仍普遍將戰爭視為遙遠的假設情境,而非眼前的現實威脅。根據政大2025年調查,多數民眾雖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卻傾向維持現狀,對捍衛國家主權的政治認同較為薄弱。
民防演練偏重表演 社會動員尚未啟動
文章以本屆漢光演習為例說,這次演習由以往5天4夜拉長至10天9夜,模擬戰爭情境遍及火車站與校園,孩童在濃煙與空包彈聲中旁觀演習。總統賴清德14日赴高雄視導,辦公室主任與總統府發言人穿迷彩服陪同,引發在野黨批評「作秀擺拍」。
雖然演習增添了「都會韌性演練」與資安應變演練等面向,向北京與華府釋出「我們正自我防衛」的訊號,但文章認為,民防系統仍偏重象徵與形式,民眾大多仍是旁觀者。像「黑熊學院」等民間團體雖想推動全民防衛教育,但效果有限,整體民防體系至今尚未全面進入制度軌道。
文章強調,烏克蘭早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即完成社會動員,從祖母編織前線用襪子,到村莊組織糧食運送與自願防衛部隊,形成扎根平民社會的國防網絡。
反觀台灣,雖實施義務役改革並延長服役期,但整體社會仍缺乏備戰認知與參與意願,特別是年輕族群對國安議題興趣低落,國防政策長期仍由政府與軍方主導,缺乏社會層面的整合。
中國備戰30年 台灣仍倚賴外援
與台灣去軍事化、去政治化的社會發展方向不同,文章稱,北京當局數十年來透過愛國教育、思想控制與媒體宣傳,培養出一個可於戰時動員的順從人口結構。文章警告,安全保證不等於安全策略。烏克蘭早在1994年簽署布達佩斯備忘錄放棄核武換取安全保證,最終在俄軍入侵時,外援雖重要但仍嫌不足。
文章表示,台灣高度依賴《台灣關係法》與美方軍援,卻忽略一旦危機爆發,美國介入可能因法律模糊、內部政治分歧或顧忌升高為美中戰爭而延遲。「美國不會為不願為自己而戰的國家而戰」,即便最終出手也可能曠日廢時,台北可能撐不到外援到來。
北京若發動攻擊,可能採閃電壓制策略,以「維穩」、「隔離」或「和平行動」等非戰形式包裝突襲行動,意圖阻斷國際干預與台灣民眾的反應時間。此情況下,若社會無備戰共識與動員體系,再多武器裝備亦無濟於事。
美國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科技中心(CSET)研究員布列斯尼克(Sam Bresnick)也撰文警告,雖然矽谷大廠如Google、微軟、蘋果等積極在台投資,但其在大陸市場的供應鏈與研發關係更為緊密,不應指望它們戰時會像挺烏克蘭那樣支持台灣。他呼籲,美台應重新設計企業激勵制度,確保兩岸衝突一旦爆發,科技產業與五角大廈能同步支援。
對《外交家》評論,我國防部昨晚則回應指出,政府依據《全民國防教育法》與《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推動社會整體防衛體系,落實全民國防理念,凝聚社會共識,強化社會韌性,持續提升民間應戰準備。惟報導言石,外界普遍認為,台灣民防若無法迅速、深入扎根民間,將難以應對來自北京的突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