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台灣光復80周年,大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海峽兩岸》推出系列專題片《寶島重光》,以五個象徵性意象——武器、書信、車票、歌聲與香火——重新梳理台灣光復的歷史記憶。其中,「香火」篇章聚焦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皇民化運動下的信仰壓抑,以及台灣民間以柔克剛的文化抵抗,呈現出跨越半個世紀的文化延續力量。
台灣民間廟宇星羅棋布,其中許多廟宇供奉多位神祇,被視為台灣宗教文化的包容特性。然而,專題指出,這種「眾神同殿」並非全然出於宗教融合,而是源自皇民化統治期間的特殊歷史脈絡。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殖民政府全面推行皇民化運動,試圖以神道信仰取代台灣的中華傳統宗教。在「寺廟整頓」政策下,大量廟宇遭拆除、合併,族人與信眾被迫將神像寄放於尚能存留的寺廟之中,形成今日多神共祀的雛形。
桃園甘泉寺建於清乾隆年間,是渡海來台先民為供奉觀音佛祖共同建立的信仰中心。由於寺內供奉的是天然形成的石觀音,且曾被日本當局用來作為教授日語的場所,得以在皇民化運動中倖存。

然而,周邊許多供奉玉皇大帝、媽祖或彌勒佛的廟宇並未如此幸運。為避免神像遭毀壞,居民悄悄將神祇寄放至甘泉寺後殿,讓香火得以暗中延續。「殖民政府可以拆廟,但無法斬斷人的信仰。」受訪學者指出,這段歷史背後,是台灣民眾以民間力量保留文化根脈的集體行動。
皇民化運動後期,台灣總督府要求寺廟處理傳統神像,甚至規定家家戶戶不得供奉祖先牌位。然而,此舉遭遇民眾強烈反彈。專家指出,從清代中後期大規模渡台的漢人來看,祖先崇拜是文化核心,也是跨海移民最深的精神依託。「要台灣人燒掉祖先牌位?不可能。」受訪者形容,當地反對聲浪之強烈,「幾近哀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台灣民眾壓抑半世紀的信仰與民族情感隨之釋放。許多家庭將藏匿多年的祖先牌位重新擺回神桌;信眾更有面向西方、遙望祖國大陸方向焚香祭拜的場景。地方宗族也開始奔走,協助散落各地、曾被迫寄放的神像「回家」,找回原有的信仰秩序。
「原來的信仰回來了,原來的傳統回來了。」受訪學者表示,光復不僅是政治回歸,也是文化與身份重建的契機。
《寶島重光》專題強調,祖先崇拜與民間信仰是中華文化的深層結構,而台灣民眾在殖民壓迫下所展現的守護,更凸顯文化韌性。「這是一種一以貫之的延續,反映在國家層面,就是對歷史與文化同源的再確認。」
透過甘泉寺與眾多民間事例,《寶島重光》以香火之光,照亮台灣光復歷史中被忽略的一面——那是一段由普通民眾編織的文化堅守,也是中華民族記憶的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