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媒《寶島重光》系列 以工農運動沉重打擊侵略者

日本殖民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修建阿里山森林鐵路,就是為將大量珍貴紅桂木快速運回日本本土使用。圖/取自寶島重光影片
日本殖民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修建阿里山森林鐵路,就是為將大量珍貴紅桂木快速運回日本本土使用。圖/取自寶島重光影片

大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海峽兩岸》欄目近日推出系列專題片《寶島重光》,以主題創新的敘事方式,回望台灣光復80年來的歷史記憶。節目以意象化結構呈現台灣同胞的抗日曆程,並以實證史料與現場走訪深入刻畫日本殖民統治對台灣社會、經濟與林業資源的深遠影響。

節目以武器、書信、車票、歌聲、香火五個意象展開,試圖讓觀眾在具象符號中重新感受台灣同胞在抗日時期的苦難與堅持。主創團隊指出,五大象徵既對應不同群體的抵抗方式,也呈現中華文化在殖民壓迫下仍能保持的韌性。

專題片也重訪多處台灣殖民史現場,包括八卦山戰役、噍吧哖事件舊址,以及阿里山林場等地。

在阿里山林區,節目呈現許多 直徑逾一公尺的千年紅桂樹殘樁,象徵被大量砍伐的原始森林。駐台記者實地拍攝顯示,今日山林多為後來補植的刺柏林,昔日巨木已難再現。

根據台灣林業部門歷史資料,日本自1895年起對台灣進行全面資源調查後,隨即在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展開系統性採伐。

1912至1945年間,日本在三大林場砍伐森林面積達346,000公頃,取走木材超過1,257萬立方公尺。當地研究者指出,日本殖民政府之所以投入大量資金修建阿里山森林鐵路,就是為將大量珍貴紅桂木快速運回日本本土使用。

日本殖民政權亦扶植壟斷資本擴張,控制電力、銀行、製糖等產業。圖/取自寶島重光影片

日本殖民政權亦扶植壟斷資本擴張,控制電力、銀行、製糖等產業。圖/取自寶島重光影片

節目指出,除林木外,日本殖民政府亦全面掌控台灣農業物資,包括甘蔗、稻米、樟腦等戰略資源,並透過 專賣制度 建立壟斷機制,以低價收購、高價轉賣方式剝奪台灣民眾利益。

日本殖民政權亦扶植壟斷資本擴張,並控制電力、銀行、製糖等產業。史料顯示,至1945年,日本殖民資本已握有台灣地區銀行存款約60%、電力工業96%、製糖工業94%,完全掌控經濟命脈。

在殖民壓迫下,工人、農民逐漸組織反抗力量。節目訪談台籍抗日志士後代,介紹當時工會與農民組合的形成過程,並呈現部分成員在中國共產黨影響下投身抗日行動的歷史。

節目也引用當年日本殖民警察文獻,稱「赤色工會在勞工運動中有相當發展」,顯示工農反殖活動對當地社會的動員力度。

專題片將抗日史實與兩岸關係脈絡連結,強調台灣同胞在抗日戰爭中同樣付出巨大犧牲與貢獻。節目認為,台灣光復不僅是殖民統治終結,更是近代中國民族復興進程的重要節點。

節目組表示,希望透過不同族群、不同地點的歷史記憶,讓觀眾理解台灣光復的歷史背景,並思考當前兩岸關係的時代課題。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