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鎤銘專欄】鄭麗文祭悼非針對個人 面對誤解與攻擊的政治勇氣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11月8日,國民黨主席鄭麗文出席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靈大會,公開悼念受難者並表達對兩岸和解與和平的期待。但因名單中出現具爭議人物,引發部分黨內人士質疑,甚至被外界解讀為替共諜平反。此一誤解迅速擴散,模糊了追思行動的原意,也暴露出政黨在象徵性行動與技術性細節之間的溝通斷裂。

值得注意的是,鄭麗文並未參與名單編列,事後也明確表示不知情,並強調不會為此背書。將整場追思活動解讀為替共諜平反,不僅與事實不符,也誤導了社會對活動本質的理解。

語言主體與政治風格的延續

鄭麗文在黨主席選舉期間公開宣示「我是中國人」,挑戰當前政治語境中的語言禁忌。此舉不僅喚起藍營深層的文化記憶,也展現她不願被時代浪潮吞沒的自我肯定。她的語言風格直率、立場清晰,讓國民黨重新凝視自身的價值定位與敘事主體。

在白色恐怖追思事件中,她延續這種風格,選擇正面迎接爭議。面對名單風波,她未迴避、不模糊,而是以公開出席與明確表態回應歷史責任。這種在壓力下仍堅持理念、願意承擔風險的態度,正是當代政治人物少見的誠實與堅定。

象徵性行動的公共責任

白色恐怖追思的意義,在於悼念制度性迫害下的受難者,提醒社會珍惜民主與法治。政黨領袖出席此類活動,是對歷史責任的承擔,也是對和平願景的表達。象徵性行動不等於政策背書,更不代表對所有細節的認可。

領導者的責任,在於表達價值立場、引導社會記憶,而非為行政瑕疵承擔無限責任。政黨若能在此類場合展現誠意與勇氣,將有助於修復社會裂痕,並建立跨世代的信任橋梁。鄭麗文的出席,正是對這種公共責任的實踐,而非個人立場的投射。

黨內攻擊與「冷暴力」文化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崑義教授指出,鄭麗文在事件後不僅遭遇綠營媒體錯誤指控「祭拜共諜」,黨內也出現冷嘲熱諷與貼標籤式批評。有人甚至稱她是「中國國民投降黨」主席,質疑她將國民黨帶向左翼政黨路線。這些言論無視她的澄清與立場,反映出國民黨內部長期存在的世代斷裂與不信任文化。

王崑義教授形容這種現象為「冷暴力」,即不聽解釋、不給辯護空間,直接貼上政治標籤予以否定。這種文化不僅傷害個人,也削弱政黨的公共信任與論述能力。當象徵性行動被簡化為派系鬥爭工具,政黨將失去與社會對話的能力,更無法吸引年輕世代或中間選民的認同。

鄭麗文的堅持,正是在這樣的內外夾擊中,維持住價值與誠信的底線。她不僅拒絕模糊焦點,更選擇以行動回應質疑。這種不畏爭議、堅守原則的態度,對一個長期面臨信任危機的政黨而言,是極為珍貴的資產,也是一種領導者應有的政治風格。

從技術瑕疵回到政治信任

吳石身分早已由中共官方定義為「密使一號」,其行動屬於情報任務,並非白色恐怖受難者。將其納入追思名單,顯然是技術性錯誤或資料處理疏漏。這類瑕疵應由行政系統負責修正,而非由政治領導者承擔道德責任。

鄭麗文的回應已清楚切割爭議,並將焦點拉回活動本質。政黨若不能有效區分技術錯誤與價值行動,將持續陷入內耗與信任危機。真正的挑戰,不在於名單細節,而在於如何維持政治行動的清晰性與一致性。

結語:誠實與堅定是重建的起點

鄭麗文的作為,無論是選舉期間的語言表態,或是面對追思爭議的堅定立場,都展現出一種罕見的政治勇氣。她不僅拒絕模糊焦點,更以誠實態度回應質疑,維持行動與理念的一致性。

政黨若欲在當代政治中取得信任,應支持領導者展現勇氣,並以制度化機制處理技術性錯誤與內部分歧。唯有誠實、清晰與堅定,才能在紛擾中維持方向,為臺灣與兩岸人民爭取更穩定、有尊嚴的共同未來。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