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人工智慧(AI)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正在深刻重構全球創新格局與經濟生態。中國大陸憑藉龐大市場規模、完善產業體系與強勁政策支持,正以驚人速度從技術追隨者轉變為全球AI領域的重要參與者,開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智能化發展新篇章。這一轉變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的快速追趕,更反映在產業應用與生態建設的全面突破,為全球AI發展注入新動能。
政策驅動與市場爆發:AI成為國家戰略新引擎
中國大陸高度重視人工智慧發展,將之視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2025年8月,國務院正式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慧+」行動的意見》,標誌著中國人工智慧發展實現從技術突破向全要素賦能的關鍵躍升。這一政策被視為繼「互聯網+」之後國家推動技術革命和產業融合的又一戰略部署,旨在推動人工智慧從技術工具升級為重構生產要素、重塑產業範式的核心引擎。多項配套措施同步推出,包括稅收優惠、研發補貼與人才引進計劃,形成全方位支持體系。
從「互聯網+」向「人工智慧+」的戰略躍遷,顯示中國大陸數位經濟發展的質變。據統計,中國大陸互聯網普及率已達79.7%,網民規模達11.23億人,已建成全球最大5G網絡,覆蓋41個工業大類的「5G+工業互聯網」項目超1.7萬個。這些堅實的數字基礎設施為人工智慧技術的廣泛應用提供了豐沃土壤。同時,地方政府積極跟進,設立AI產業園區與測試平台,加速技術落地與商業化進程。
在政策與市場雙重驅動下,中國AI市場呈現爆發式成長。根據艾媒諮詢數據,2024年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規模達到7470億元人民幣,同比成長41%。更值得關注的是,AI公有雲服務作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基礎設施,呈現出更為強勁的成長態勢,同比成長55.3%,遠超整體雲服務市場的平均水平。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5年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將達到8662億元,2026年突破1兆元大關。這種高速成長得益於企業數字化需求激增與技術成本下降。
技術突破與生態成形:從追趕到並跑的華麗轉身
在技術層面,中國AI實驗室與美國領先企業的差距正在快速縮小。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與機器學習等核心領域取得顯著進展,多家企業推出自主研發的大模型,參數規模與性能持續提升。例如,百度的文心大模型與阿里的通義千問在多項國際評測中表現優異,顯示中國在算法創新與數據處理上的競爭力。這些技術突破不僅提升產品體驗,更推動AI從實驗室走向產業應用。
AI晶片與硬體生態同樣迎來關鍵成長。華為昇騰、寒武紀等企業加速國產AI晶片研發,在算力效率與能耗控制上逐步縮小與國際領先產品的差距。2024年,中國AI晶片市場規模突破千億元,國產化率達35%,較2020年提升1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開源框架與開發平台蓬勃發展,降低技術門檻,吸引超過500萬開發者參與生態建設,形成良性循環。
應用場景的多元化進一步催化AI生態成熟。在製造業,智能質檢與預測性維護幫助企業提升效率20%以上;在金融領域,AI風控與智能投顧覆蓋超80%的銀行機構;在醫療健康領域,AI輔助診斷系統已進入3000家醫院,準確率超90%。這些成功案例顯示AI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正創造可觀的經濟與社會價值。
人才培育與國際合作:構築可持續發展基礎
人才是AI競爭的核心要素,中國大陸通過多管齊下策略擴大人才基數。高等教育體系設置AI相關專業的院校從2020年的200所增至2025年的500所,每年培養約10萬名畢業生。企業同樣積極投入,百度、騰訊等頭部公司設立研究院與培訓計劃,吸引全球頂尖人才。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AI從業者超150萬人,但高端人才缺口仍達30%,顯示供需失衡問題。
國際合作與交流成為技術進步的重要途徑。中國研究機構與企業參與全球AI倫理標準制定,並在開放數據集與聯合研發上加強互動。例如,在氣候變化與疾病防控等領域,跨國AI項目取得積極成果。同時,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與併購活動增加,2024年AI領域跨境交易額達200億美元,較2020年成長150%,促進技術與市場的雙向流動。
儘管如此,人才流失與技術壁壘挑戰依然存在。美國的晶片出口管制對中國AI發展造成一定影響,促使大陸加速自主創新。政府推動的「揭榜掛帥」機制鼓勵企業攻克關鍵技術,在EDA工具與半導體材料上取得階段性突破。這種壓力轉化為動力的模式,顯示中國AI產業的韌性與適應能力。
挑戰與展望:邁向未來之路
中國AI發展面臨多重挑戰,包括技術依賴、數據安全與倫理規範等。在核心算法與硬體上,對國外開源項目與晶片的依賴度仍達40%,存在供應鏈風險。數據隱私問題同樣引發關注,2024年涉及AI的數據洩露事件成長30%,推動政府加強監管框架。《生成式AI管理辦法》等法規陸續出台,尋求創新與監管的平衡。
未來5年,中國AI產業將進入整合與深化階段。預測顯示,2030年大陸AI市場規模將達2.5兆元,佔全球比重25%。成長動力來自邊緣計算、聯邦學習等新興技術,以及製造、交通與農業等傳統產業的智能化轉型。政策重點從扶持轉向引導,強調技術自主可控與社會包容性,確保AI紅利普惠大眾。
全球競爭格局下,中國AI發展需堅持開放創新。加強與歐洲、東協等地區的合作,可緩解地緣政治壓力。同時,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當前中國AI專利申請量雖全球第一,但基礎算法貢獻僅佔15%,顯示原創性不足。提升學研轉化效率,建構健康生態,將是實現從並跑到領跑的關鍵。
結語
中國人工智慧發展正處在歷史轉折點,從政策驅動到技術引領,從市場追趕到生態創新,展現出獨特的路徑與活力。儘管挑戰叢生,但龐大的應用場景、持續的研發投入與漸趨完善的制度環境,為未來成長奠定堅實基礎。在全球AI浪潮中,中國大陸不僅是重要參與者,更有望成為規則塑造者,為人類科技進步貢獻東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