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面對深刻頗複雜的內、外在環境壓力之下,中共「第二十屆四中全會」於稍早前審議通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建議(簡稱十五五規劃建議)》。從四中全會所公布的公報訊息顯示,《十五五規劃建議》是中國大陸希望在未來五年中,從「創新驅動的科技興國戰略」升級為「實體經濟的科技強國戰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國家的關鍵計畫。
亦即在《十五五規劃》期間中,中國大陸將追求生產力的提升、高質量之發展,以達成落實經濟合理穩定增長、居民消費明顯提高等多個維度的發展列入為核心目標。其中,最為重要的關鍵莫過於「加速科技自立自強」,既是因應中國大陸自身發展階段的需要,更是突破近年來自美國科技封鎖之對策。
中國大陸科技創新並未全面展開
儘管中國大陸科技創新在《十四五規劃》期間中取得顯著進展,然而其核心仍聚焦受到美國「圍堵」的部分關鍵領域。因此,中國大陸期待在《十五五規劃》中打造「全面戰略、系統推進」產業科技格局,直追二戰之後美國所呈現的盛世場景。亦即未來五年期間將會致力解決發展難題,同時強調科技自立自強,為實現2035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遠景構築堅實基礎。
依據中國大陸行政程序,《十五五規劃建議》必須經明年「兩會」核定後正式實施,從四中全會公報中可以發現,其中許多產業項目包括:先進材料、智慧製造、工業AI、能源轉型、基礎科學裝備等「關鍵性技術自主化」領域,已經在未來五年中列入為中國大陸投入之核心。
透過兩岸合作互補創造紅利商機
由於這些皆是台商頗擅長的產業領域,不論是半導體設備、精密機械、電子零組件、智慧製造,抑或是供應鏈的整合、價值鏈之管理,皆是具有國際級競爭力。因此,在《十五五規劃》即將付諸行動之前夕,若台商能夠透過兩岸「區域供應鏈再配置」平台積極參與,則可以從兩岸合作互補中尋找更多紅利商機,甚至從關鍵科技領域中創造最佳競爭籌碼。
無庸置疑,在接軌《十五五規劃》創造商機的同時,不容忽略背後所潛伏的風險。亦即中國大陸將「關鍵性技術自主化」列入為戰略任務,面對未來幾年將會致力提高國產化替代與政策性採購政策,本地企業享有明顯優勢,相對外部供應廠商則是面對更嚴苛的准入條件之下,以依賴中國大陸市場的台商,若無法與
時俱進調整經營策略,則可能在技術創新落後、價格競爭劣勢與政策保護壁壘下被迫退出。
兩岸台商需要重新定位未來出路
畢竟,兩岸台商的未來出路是在於重新定位。亦即兩岸台商都應以「在地化發展兼具全球化布局」為原則,在針對中國大陸內部剛性需求,維持穩定合作的同時,加強與歐美日本之策略聯盟,避免過度依賴單一體系。此外,更加重要的是,面對中國大陸以國家的資源投入半導體、AI製造、新能源、基礎科學裝備領域發展之下,勢必創新全球市場成本曲線與產能配置,若台商仍停留在代工思維、缺乏整合能力,則恐將在新的一輪全球分工中遭到邊緣化、孤立化。
很顯然地,《十五五規劃》不但是中國大陸科技發展再升級的關鍵,而且為提供兩岸科技產業再合作的機會,台商必須開放心態、創意自信,採取務實、靈活從《十五五規劃》方向中,尋找值得切入參與發揮專業,除了在創造兩岸產業合作過程中獲致紅利之外,以及在兩岸經濟文明敘事中扮演正面力量,進而為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