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慶州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第三十二次領袖非正式會議上,大陸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1日宣布,大陸將於2026年在廣東省深圳市舉辦第三十三次領袖非正式會議。這是中國繼上海(2001)、北京(2014)後,第三次承辦 APEC 領袖會議,深圳也成為大陸選中的第三座APEC城市。
這座從漁村起家的新城,如何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新時代開放政策」的窗口?深圳從人口3萬的小漁村,40年間成長為超過1,700萬人口的科技與製造重鎮,被視為大陸改革開放的第一個成功範例。
習近平在2020年出席深圳經濟特區40周年活動時曾指出,深圳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世界發展史奇蹟」。學界認為,中國此次選擇深圳承辦,而未讓上海「再一次」或交由近年備受重視的海南省與海南自由貿易港,原因在於——深圳具備「可代表性」。
APEC從近年的高峰會議開始,合作核心轉向數位經濟、智慧製造、綠色能源、跨境供應鏈協作、科技創新政策,深圳恰好在這些領域具備強勢優勢。
根據深圳市統計局資料,2023年深圳GDP達3.46兆人民幣。全球知名科技企業如華為、騰訊、中興、大疆、比亞迪等皆在深圳或周邊布局。
同時,深圳位於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其科技與製造能力結合香港的金融服務,可支撐APEC高度倚賴的跨境合作議題。
在大陸APEC的「第三城」需要新象徵。上海(2001):大陸加入WTO前夕的開放起點。北京(2014):中國崛起與推動亞太自貿區(FTAAP)的政治宣示如今的2026年,形勢已不同。國際環境多變、中美科技競爭升高、供應鏈重組、亞太地區安全議題升溫。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陸需要「既具國際能見度,又能象徵改革與創新」的城市。
北京與上海已經「代言」,大陸需要新的故事框架 —— 深圳因而成為合適答案。
大陸外交部則表示,2026 年的峰會將聚焦「區域經濟一體化、供應鏈韌性、綠色成長與數位合作」。
深圳過去十年間大力發展會展設施。世界最大的單體會展中心之一「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可同時容納上萬名參會者,寶安國際機場航線日益密集,前海自由貿易區也成為吸引國際企業交流的場域。這些條件都使深圳成為承辦APEC的「後勤穩定解」。
再看APEC本身也發生變化,成員經濟體占全球38%人口、62% GDP、48%貿易量。但與1990年代、2000年代不同,供應鏈重組、關鍵科技、綠色能源等議題,都需要展示有能力的城市作為象徵。
北京政治意味濃厚;上海金融與經貿象徵成熟;而深圳象徵科技創新、青年與新經濟,更貼近當代APEC的政策方向。
大陸選擇深圳,除了對外示意,也對內釋放三個訊號:首先,肯定大灣區戰略的核心地位。再則,支持民營科技企業的政策方向仍在。同時,提升南方城市的重要性,與上海、北京「雙中心」並列的新布局。
深圳作為「大陸APEC第三城」的選擇,既是政策象徵,也是想要講述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