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匆促落幕,沒有記者會也沒有聯合聲明,看得世人一頭霧水。銘傳大學廣電系主任杜聖聰以〈戰術停火,不是和解:從談判傳播讀釜山川習會〉為題,解讀川習會的「場景即訊息」、「議題收斂」、「關係語言」、「訊息先手」、「可驗證承諾」及「建設性模糊」等6項戰術運用,表示川習會降低期待後維持通道,根本是教科書級的示範案例。
杜聖聰表示,川習會的釜山會晤落幕,最先被聽見的是語氣而非條款。美國總統川普在空軍一號上連用「很棒」、「我們有協議」等正向字眼,甚至給出「12分」的自我評分,把談判之後的中美氣氛調到溫暖的色調,一反前幾個月的冷洌尖銳。對外釋出的關鍵詞聚焦在調降部分關稅、稀土供應的暫行安排、恢復採購美國農產品,以及強化禁毒合作。其餘敏感議題,特別是台灣,被明確排除在這次川習會的對話之外。
談判傳播的外溢效益,更勝檯面上的政治攻防。杜聖聰指出,談判不是口才競賽,而是把可交換利益翻譯成三方都能接受的故事。對手要看見交換邏輯,國內需要交代,第三方市場與盟友則期待可預測性。釜山川習會展現了一套成熟的模組,即「場景即訊息」、「議題收斂」、「關係語言」、「訊息先手」、「可驗證承諾」及「建設性模糊」。
一:場景即訊息
首先是「場景即訊息」。杜聖聰說,川習會地點選在機場旁的軍事設施,時長約1小時40分,儀式感被刻意壓低。去舞台化的安排,在鏡頭開啟前就把外界期待從「歷史性突破」降到「務實性進展」。舞台變小,風險也隨之縮小,傳播焦點自然落在可計分的名詞上。
二:議題收斂
其次是「議題收斂」。會談把可交易的放入清單,把容易被否決的暫時移出集合。清單上的名詞很直白:關稅、稀土、農產品、禁毒。杜聖聰解讀,台灣議題沒有被川習會討論,這不是否認分歧,而是避免讓零和題目在經貿止血的框架中掀翻談判桌。
三:關係語言
第三是「關係語言」。杜聖聰指出,領袖互動的開場用的是善意與禮貌,將前期衝突歸因於「事」而非「人」。對談判桌而言,這是在正式討價還價前的「情緒降噪」,讓後續的技術文本有機會在低敵意的環境中展開。語言先把火降下來,條款才有空氣進來。
四:訊息先手
第四是關鍵轉折:「訊息先手」。川習會沒有聯合記者會,也沒有長篇聯合聲明,美方選擇用機上口述拋出幾個高度可記憶的名詞,再以「12分」做為心理錨定。當第一落點被搶下,後續的評論與分析多半只能在「降溫」、「有進展」的框架裡擺動,這是對注意力與節奏的精準管理。
但先手必然伴隨「留白」。杜聖聰說,當天公開資訊以方向為主,細節尚待正式文件與程序補全。這形成了傳播速度與制度深度的張力:短線有利於穩定市場與民意,中長線則必須回到條款、時點與監測機制上逐一兌現。故事可以先講,骨架仍要慢慢長。
五:可驗證承諾
這就使模組來到第五點「可驗證承諾」並成了評分標準。杜聖聰指出,川習會後,中美雙方關稅的調整需要法定節點與公告;稀土安排設有期限;農產品採購對應品項與數量,禁毒合作則以跨境執法與查緝數據評估。當承諾與數字、時間與稽核綁定,敘事不再只是善意,而是可被持續檢驗的進度。
這裡也必須看見「多重受眾」。同一句話在不同群體中將被不同方式解碼。對手尋找互惠與回旋餘地,國內要聽見不吃虧,市場要知道下一步。談判傳播的工夫,在於讓三方各取所需,同時沿著降低風險的方向收斂。杜聖聰指出,釜山的清單化語言,正是為此服務。
回到具體內容,川普在會後把「立即增加農產品採購」、「稀土供應一年期暢通」、與「禁毒相關的合作加強」並列為成果,向內部受眾呈現可理解的收穫。對外,川普也針對關稅釋出「下調部分項目」的方向訊號,將經貿氣氛從制裁語彙拉回交易語彙。這些說法不等於文件已完成,但足以把輿論的目光導向下一個觀察窗口。
習近平方面對外釋出的訊息則偏向「氣氛正面」、「願意就經貿與執法合作持續對話」。沒有正面觸及台灣,等於默認這是一次以經貿止血為主的會晤。川普和習近平語調雖不同,卻在一個要點上對齊,那就是把「可以再談」留在場上,並用期限與清單把下一次談判的時鐘訂下來。
六:建設性模糊
「未談台灣」容易引發猜測,杜聖聰認為,從談判傳播的角度,它其實是戰術留白。把零和題目先移出這次交易,可以提高經貿降溫的成功率,也讓政治壓力分散至不同時間點。對外界而言,這傳遞的是短線風險降低;對當事雙方而言,則是為下一輪預留政治空間。當然,收益與風險並行。收益在於波動暫降、預期回穩、節拍成形,也為雙方內政換得喘息時間。
談判傳播外溢的風險,在於單邊敘事若與他方版本差距過大,樂觀錨定會在細節層面被稀釋而折返;期限型安排雖然會降低政治成本,卻也把不確定性放到未來,萬一脫靶失序就會放大各界失望。
川習會的釜山會晤,堪稱談判傳播的教科書案例。它以低舞台管理期待,以收斂議題換取確定性,以關係語言先降噪,再透過訊息先手塑造敘事,以可驗證承諾準備兌現,最後用建設性模糊維持通道。結構完整,節奏清楚,並善用媒體邏輯。
然而,教科書之外仍是現實。杜聖聰指出,沒有任何一句「12分」能替代文件與數字,沒有任何一個「很棒」能免除程序的檢核。真正的評分,不在會後當天,而在接下來的法定公告、配額履行、執法統計與續談節點。當分數寫進表格,故事才算站穩。
台灣應養成「讀表能力」
他也提醒,對台灣社會而言,關鍵不在於把自我情緒綁在他人的形容詞上,而在於養成「讀表能力」。沿著關鍵名詞看數字,沿著數字看節點,沿著節點看執行。台灣的安全感不能外包給中美的政治氣氛𥚃,必須附著在可被驗證的進度上。
杜聖聰認為,此次川習釜山過招,從談判傳播來看,更像「戰術停火」,而不是「結構和解」。釜山川習會只是中美過招的節點,不是終點。對台灣真正的考驗,從川習會之後才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