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連日發文促統 劉和平:大陸對台將有「實質大動作」

大陸二十屆四中全會後,強調十五五要掌握兩岸主導權。圖/取自新華社
大陸二十屆四中全會後,強調十五五要掌握兩岸主導權。圖/取自新華社

大陸官媒新華社連續三天以「鍾台文」署名發表涉台文章,強調統一與和平紅利,促統意味濃厚大陸資深媒體人、《直新聞》特約評論員劉和平今天(29日)指出,陸方一連串行動並非單一事件,而是「有計畫、有節奏、環環相扣」的布局,大陸已將解決台灣問題正式擺上議事日程,「預料將有實質性的大動作」。

劉和平現任深圳衛視《直播港澳台》與《直新聞》評論員,長期關注大陸政治與兩岸議題,曾在《南方週末》、《北京青年報》、《香港商報》等媒體撰稿,也曾在香港文匯報撰寫社論及時事評論工作,對大陸政治、經濟、社會、民生、外交尤其是台海等問題,有著比較深入的了解。

劉和平指出,《新華社》自26日起先後發表《台灣問題的由來和性質》、《兩岸關係發展和統一利好》及《祖國必然統一勢不可擋》三篇文章,其核心內容正是對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具體落實。

劉和平分析,全會公報中的「推動」與「推進」兩個動詞,顯示北京已開始循序推展具體行動,「新華社的這三篇文章,就是四中全會公報精神的延伸,代表大陸在對台工作上正式進入行動期。」他認為,文章以理、以利、以情勸說台灣民眾接受和平統一,可能是「先禮後兵」的第一步,若最後「仁至義盡」,台獨勢力仍「一意孤行」,陸方對台策略將逐步收緊。

對於大陸近期的對台舉措,劉和平認為,已有明顯的節奏,先是四中全會通過「十五個五年規劃建議」,強調推動統一;隨後,全國人大常委會又以法律形式將10月25日設為「台灣光復紀念日」,並於人民大會堂舉辦紀念活動;接著,《新華社》密集推出涉台重磅評論,「這是一連串有組織、有層次的行動,顯示北京對台決策體系已全面啟動」。

劉和平進一步指出,新華社「鍾台文」的筆名被外界普遍視為中共中央台辦或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的象徵,根據國台辦主任宋濤先前的說法,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是由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親自決策,可見這些動作均出自中央最高層拍板,顯示對台政策的權力中樞已明確介入。

劉和平表示,從全國人大立法、紀念活動到《新華社》重磅發文,再加上大陸外交部反擊「台灣地位未定論」,整個對台決策與執行系統幾乎「全員上陣」,「這些訊號都指向一個結論:大陸在台灣問題上將有重大行動」。

在分析《新華社》文章內容時,劉和平指出,文中提到「統一後台灣現行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將獲充分尊重」,以及「外國可在中央批准下於台設領事機構」,這顯示大陸會尊重統一後的台灣,但雙方關係不會是對等的,兩岸將是「中央與地方的從屬關係,而非對等政治關係」。他強調,這一定位不僅否定了賴清德提出的「兩岸互不隸屬論」,也否定藍營所謂「主權重疊、治權互不隸屬」的主張。

劉和平指出,這種「給予尊重但不對等」的安排,本質上就是「一國兩制」的具體化。「雖然文章中始終沒有直接提到『一國兩制』四個字,但內容完全反映了這一政策的精神。」他並引述《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認為北京仍以「一國兩制」為最終統一方案的政策基石。

劉和平稱,大陸認為兩岸是中央與地方的從屬關係,是因為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為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理所當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全中國的主權,包括對台灣的主權。

《新華社》文章還出現「愛國者治台」的表述。劉和平指出,這與「愛國者治港」「愛國者治澳」一脈相承,意味未來在統一後的台灣,「台獨勢力不僅無法執政,甚至不會被允許存在」。他認為,這反映出北京在推進統一的同時,也在為統一後的治理架構鋪路。

劉和平最後提醒,儘管北京已密集釋放統一徵兆,但台灣社會對此反應冷淡,「顯然還沒做好心理準備」。他強調,大陸一系列動作已不僅是政治宣示,而是「階段性推進的開端」,外界應關注接下來北京如何將「勸統」轉為更具體的政策行動。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