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戰斧」的慘痛代價 俄伊斯坎德爾飛彈摧毀烏克蘭無人機基地

俄羅斯國防部公布使用具核能力的伊斯坦德導彈摧毀烏克蘭長程自殺式無人機基地的影片。圖/取自kim høvik《推特》
俄羅斯國防部公布使用具核能力的伊斯坦德導彈摧毀烏克蘭長程自殺式無人機基地的影片。圖/取自kim høvik《推特》

當地時間上周六(18日),俄羅斯國防部公布,俄軍「東部戰鬥群」(Battlegroup East)在過去24小時內重創烏克蘭軍隊,造成約300名烏克蘭士兵傷亡,並摧毀16個無人機控制點、10輛軍用車輛、3個電子戰站及6個星鏈(Starlink)衛星終端。

綜合塔斯社(TASS)與《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報導,東部戰鬥群發言人雅科夫列夫(Alexey Yakovlev)表示,俄軍單位持續深入烏克蘭防線,在沃迪亞諾耶(Vodyanoye)、烏斯佩諾夫卡(Uspenovka)、諾沃尼科拉耶夫卡(Novonikolayevka)及巴爾維諾夫卡(Barvinovka)等地擊中兩個烏克蘭機械化旅、一個突擊團及兩個領土防衛旅的兵力與裝備。

此時正值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訪問美國期間,俄羅斯發動精準打擊,轟炸烏克蘭一處關鍵無人機生產設施,造成重大損失。據報導,俄軍使用具核能力的伊斯坦德(Iskander)飛彈鎖定烏克蘭長程自殺式無人機基地,摧毀高達65架「盧蒂」(Lyuty)級無人機、多個發射器及卡車,並導致約30名士兵陣亡。

盧蒂無人機射程達1000公里,可攜帶75公斤爆炸物,是烏克蘭對俄領土深層打擊能力的核心組成部分。分析指出,此次攻擊被視為澤倫斯基尋求美國「戰斧」(Tomahawk)巡弋導彈的「沉重代價」,凸顯俄軍對烏克蘭軍事供應鏈的針對性反制。

澤倫斯基上周五(17日)在華盛頓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會晤,討論美國對烏克蘭的持續支持,包括獲取戰斧巡弋飛彈以搭配烏克蘭自製長程無人機,對俄軍事目標進行打擊。澤倫斯基強調,烏克蘭需數千架無人機與導彈結合,方能有效摧毀俄後方關鍵資產,如位於韃靼斯坦共和國的沙赫德(Shahed)無人機工廠及薩拉托夫州的恩格斯-2空軍基地。

雙方會議後,澤倫斯基重申,烏克蘭正尋求價值約900億美元(約台幣2.7兆元)的美國武器採購清單,利用歐洲資金購買防空系統及導彈,並探討與美國雷神(Raytheon)及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公司的空防合作,以及聯合無人機生產協議。

俄烏衝突持續升溫,俄軍東部戰鬥群的進展顯示其正鞏固對烏東地區的控制,而對無人機設施的打擊則削弱了烏克蘭的遠程報復能力。澤倫斯基此行亦討論強化烏克蘭能源部門合作,以應對俄軍針對冬季供暖的攻擊。國際媒體分析,這些事件可能影響即將展開的和平談判,俄方藉此展示軍事優勢,而烏克蘭則寄望西方武器援助扭轉戰局。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