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衛福部長石崇良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將推動「擇量能特約」政策,也就是劃分出醫療飽和區「醫療蛋黃區」,未來若該區已有太多健保診所,就不得再核准新的健保特約診所,醫師須前往醫療資源不足地區開診所。不過國民黨立委陳菁徽今天(14日)指出,與其把醫療政策變成「懲罰奉獻」的制度,不如給醫師前往偏鄉的誘因。
陳菁徽指出,醫師選擇在哪裡開業或執業,從來不只是「收入」考量,背後往往牽涉到整個家庭現實因素,包含配偶工作地點、孩子學校、長輩照護需求、生活圈便利性等,才是真正左右醫師去留關鍵。若政策只用「限制」來改變醫師分布,結果往往是想留的人留不下,想來的人不敢來。
陳菁徽說,大家都認同台灣醫療資源分布不均,但若衛福部真心想提升偏鄉醫療可近性與資源平衡性,合理作法應該是:提供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更高健保給付點值;提升地區醫療院所設施設備補助;建立長期穩定獎勵制度,讓醫師願意留下,而不是強迫「被留下」。
陳菁徽直言,用健保制度來限制」醫師開業,等同懲罰想投入第一線、卻不在偏鄉的醫師,不僅會引起醫界反感,更可能導致整體醫療量能下滑。
陳菁徽也提及「醫師加班免稅」議題,她認同亞東醫院院長看法:長期在假日、夜班撐起醫療量能的醫師,尤其是人力最吃緊的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急診等科別,確實應享有加班所得免稅優惠。醫師不是機器。夜班、假日班,不只是加班問題,更是「犧牲生活」的代價。
陳菁徽說,與其用口號喊留人,不如用制度給出尊重。除了免稅,政府更應同步提高夜班與假日給付,讓第一線醫師不再被迫「用滿腔熱血填補制度漏洞」。台灣醫療體系能撐到今天,全靠無數醫護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制度應讓他們願意留下,而不是讓他們覺得「被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