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云湘/戰略智庫研究員
當前美中貿易衝突升溫,外界多將焦點歸於華府的「戰略誤判」。然而,若將視角轉向北京,這次行動便不僅是被動反制,更像是延續性的戰略規劃。中國大陸擴大稀土出口管制,表面是應急措施,實則延續「以經制政、以政制貿」的長期戰略邏輯。事實上,大陸的稀土管制,始於2025年4月首次引入,並於10月擴大範圍,顯示這並非臨時起意,而是既有國家策略的制度化展現。
由此觀之,北京的戰略思維已從「被動反擊」升級為「主動設局」。稀土的價值早已超越商品層面,成為地緣戰略的核心槓桿。藉由制度化出口管制,大陸在全球供應鏈的咽喉位置設下「安全審查閘門」,凡涉及關鍵材料或設計圖紙的交易,都將面臨國家層級審查。這不僅是貿易工具,更是主權與戰略決心的宣示。大陸釋出的訊號明確:在科技競賽與產業鏈重組的時代,北京不再滿足於做規則的接受者,而是矢志成為新秩序的制定者。
稀土之爭,表面是貿易摩擦,實質卻是一場科技與能源的交錯戰。稀土磁體、高性能永磁材料與超導合金,是新能源車、風力渦輪機與精密軍工的核心基礎。掌控稀土資源,意即掌控未來能源轉型與軍事平衡。面對美國對半導體的封鎖,大陸以稀土反制,構成一場從上游矽晶片延伸至下游礦產的「垂直供應鏈對撞」。雙方博弈的場域,已從單一產品擴大至整個技術生態體系的全面較量。
更深層的挑戰在於,稀土只是戰略開端。其影響延伸至新能源電池、量子感測、航太材料,乃至於高度依賴硬體設施的人工智慧運算等產業。大陸在原料端佔優,美國則掌控設計與終端市場,兩者如齒輪般緊密互鎖。一旦供應鏈一環凍結,全球科技產業都可能陷入停滯。因此,這場衝突的本質,是對「技術生態主導權」的爭奪,關乎誰能主導技術流動的節奏,誰能定義全球創新的標準與規則。
然而,誤判並非華府專屬。北京或許也低估華府的戰略韌性與盟友整合動能。儘管美國在稀土開採上受制於人,但在研發、精煉與再生技術方面實力強大。一旦日本、澳洲、加拿大等盟國供應鏈全面啟動,大陸的資源優勢將逐年遞減。華府的制裁雖造成短期震盪,卻迫使全球企業加速供應鏈多元化。若北京過度倚賴經濟壓力作為戰略籌碼,可能反而促進「去中國化」趨勢的擴散。
大陸的強硬立場,短期內確實贏得談判優勢;但若缺乏產業轉型與技術升級支撐,其制裁嚇阻力將隨時間遞減。戰略誤判並非單一事件,而是一種慣性:當戰略成功過度依賴壟斷資源時,決策者易低估市場尋求替代與新技術崛起的速度。
總而言之,無論是華府的技術出口管制,或北京的稀土限制,皆是雙方戰略試探的工具。真正的博弈不在關稅表上,而在於誰能率先構築「高韌性、可替代的自主產業生態」。美中關係正步入全新且務實的階段,這不是衝突的終結,而是全球力量再平衡的起點。當經濟與科技的界線愈發模糊,戰略誤判將不再是偶發事件,而是大國競逐中可預期的互動節奏。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