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從《阻中侵台法案》看美國戰略模糊的新結構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里契主導通過「嚇阻中華人民共和國侵略台灣法」。圖/取自聯邦參議院官網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里契主導通過「嚇阻中華人民共和國侵略台灣法」。圖/取自聯邦參議院官網

魯云湘/戰略智庫研究員

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共和黨首席議員吉姆.里契(Jim Risch),於 6 日提出《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侵略台灣法案》(Deter PRC Aggression Against Taiwan Act),要求美國政府預先建立跨部門制裁與金融反制機制,以便在中國大陸對台採取侵略、顛覆或封鎖等行動時,能立即啟動應對。法案重點在「事前準備」而非「事後懲罰」,內容涵蓋成立「中國制裁特別工作小組」、盤點制裁權限並協調盟友行動,但並未涉及軍事介入。

自 1979 年《台灣關係法》以來,美國在台海政策上採行「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其要旨是保留不確定性:讓北京不敢斷定華府袖手旁觀,也讓台北不敢輕言獨立。模糊是一種嚇阻與克制的平衡。然而,當中國大陸近年強化軍力、頻繁在台海周邊演訓,美國的模糊嚇阻面臨「可信度不足」的考驗。若華府反應遲緩,北京可能誤判決心;若承諾過於清晰,則可能誘發對抗升級。於是,美國遂尋求一種「不說破但可操作」的中間路線,使嚇阻具體化而不觸動紅線。

里施所推行的法案並未推翻模糊,而是賦予其執行架構。法案初版內容,是國務院與財政部須在法案生效後不遲於 180 天內組成跨部門「中國制裁特別工作小組」(PRC Sanctions Task Force),辨識潛在制裁對象、研擬金融反制方案,並提出新增授權建議。若中國大陸對台採取軍事或顛覆行動,美方可迅速動用既備制裁。

這種設計可視為「戰略模糊下的執行清晰」。它不宣告軍事介入,但讓對手知道:一旦越線,代價早被計算完畢。模糊的邊界因此具體化,嚇阻更具可信度。對美方而言,這同時也是強化行政效率:在俄烏衝突經驗後,華府希望縮短決策與執行落差。

有鑒於此,北京勢必強烈反彈。官方將以「干涉內政」、「違反一中原則」等語譴責,並可能配合軍演、輿論與經濟威懾釋放信號,以顯示其反制決心。但更值得關注的是,北京真正憂慮的並非單一法案,而是美國正嘗試將「戰略模糊」制度化,讓嚇阻從言辭轉化為結構,使「後果」提前存在。這意味著,該法案雖未宣示防衛承諾,卻準備透過法律準備將模糊轉為可啟動的嚇阻體系。

對北京而言,這種轉變壓縮了政策的灰色地帶,使試探與模糊操作的空間更為有限。未來中國大陸或將調整策略,轉向避開直接對抗、以非對稱與灰色行動維持主動權,例如在經濟、科技、外交與輿論戰領域,尋求新的平衡與壓力槓桿。換言之,華府強化制度嚇阻的同時,也迫使北京從傳統軍事層面,轉向更隱蔽、更長期的競爭軌道。

反觀對台灣而言,該法案固然有助於增強安全信心,但仍須以冷靜與節制為前提。台北可對美方的安全準備表達肯定與感謝,卻不宜高調慶賀或政治化解讀,以免被誤認為「借勢制中」。較為穩健的做法,是在公開論述中強調此舉旨在「維護印太和平與區域穩定」,而非針對任何特定國家。

同時,台灣應善用外交與安全對話機制,強化與周邊友好國家的協調合作,建立危機溝通與風險分散體系,確保在美中競逐升溫時不被邊緣化。更重要的是,安全的核心從來不僅在於外援清晰與否,而在於自身防衛意志與社會韌性的堅實。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大國博弈的模糊縫隙中,保持自主、穩定與被信任的地位。

該法案象徵著美國並非放棄戰略模糊,而是將其升級為「可執行的模糊」。它在不改變政策底線的前提下,藉制度準備提高嚇阻的可信度。這是模糊的再平衡,既維持外交靈活,又建立反應速度。對台灣而言,應在模糊之中尋找確定:以理性、自主與穩定的姿態,讓世界相信支持台灣即是支持和平。戰略可以模糊,但台灣的信念與準備,其態度必須清楚明確。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