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川普時代的臺美關係,禁不起謊言與表演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華府的秋季一向熱鬧,智庫活動頻仍,但新任國安會副秘書長趙怡翔的訪美行程仍成為焦點。根據媒體報導,趙怡翔在華府與智庫專家、前川普政府幕僚及國會助理會晤時,強調臺灣將持續提升國防開支並投資非對稱戰力。這番表態呼應美方「臺灣應強化自我防衛能力」的期待,也展現賴清德政府維持強硬路線的決心。然而,若把這次訪美放在美中角力與兩岸變局的脈絡中觀察,就會發現臺灣的外交策略正變得愈來愈淺碟,也愈來愈錯位。

當前華府在臺灣問題上有著多元的討論。華爾街日報不久前披露,北京正要求川普政府正式「反對臺灣獨立」,而非沿用過去模糊的「不支持臺獨」。這樣的用語如果真的出現轉變,背後將象徵美國外交立場的根本調整。與此同時,美中正就貿易與供應鏈進行新一輪談判,美國商務部與財政部接連對臺施壓,要求半導體產能與美國均分。當美方關注焦點早已從安全轉向經濟,而讓川習峰會順利進行又是近期川普政府的重中之重,臺灣官員此時赴美談軍費,恐怕不但無助於穩定關係,反而可能被視為干擾川普與習近平互動的「政治雜音」。

不只強調國防預算提升,媒體報導此行另外的任務,可能是為賴清德總統爭取出訪拉美時「過境美國」的機會。雖然總統府否認,但駐華府記者的報導一向嚴謹。若屬實,顯示執政黨仍把「過境外交」當作對內宣傳臺美友好的工具。然而,當川普政府對臺轉冷、美中重新接觸,若仍執著於象徵性的「過境」而非守護實質利益,恐怕對美外交將變成昂貴的政治秀,結果只是製造出臺美關係美好的輿論幻覺。

相較於釋出提升國防預算和爭取過境的嘗試,此次國安會副秘書長訪美,也暴露出政府外交分工的結構性問題。當國安會、外交部與行政院各自為政,對美戰略自然無法整合。結果是,政府一方面想要呈現與共和黨的關係並不疏遠,但另一方面卻又發生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訪問時直言,與臺灣代表團的會談「僅有幾分鐘」;這樣的說法,與國內媒體形容我方代表令美方覺得「難纏」形成強烈對比。究竟哪個版本才是真實?若國安體系真有渠道接觸共和黨高層,為何無法為臺灣爭取更具實質意義的對話?外交若被政治操作取代專業,結果只會是內部互相推責、外部失去信任。

事實上,華府知名智庫史汀森中心(Stimson Center)近期正好發佈美中臺關係報告,從另一個角度揭示臺灣的處境。報告坦率指出,美國國防體系長期誇大臺海危機,以合理化龐大的軍事預算,形容臺灣是「亞洲的福爾達缺口」,認為將臺灣視為戰略熱點,有助推動國防建案,但並不代表美國願意出兵協防。報告同時強調,川普政府的軍事原則是「守護美國,不浪費實力在遠端戰場」。這句話已經說得夠清楚:美國的戰略出發點是自身利益,而非保障臺灣。

報告同時提醒,北京對臺策略早已轉向非軍事手段:從經濟壓力、資訊戰、離島奪取到政治滲透都是可能選項,其目的是削弱臺灣社會的韌性與團結,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這意味著,真正危險的並非戰爭,而是社會信任與政治共識的崩解。當政府對美關係只願講出有利的部分、掩蓋不利的現實時,社會對政府的信任就會一點一滴流失。失去了信任,再多軍購、再多盟友承諾,也無法形成真正的安全網。

提高國防預算固然必要,但臺灣更該誠實面對:我們增加軍費,是為了守護自身,還是為了取悅美國?若軍費上升的同時,卻在美國壓力下讓出產業優勢、失去經貿籌碼,那麼安全與自主將同時流失。過境美國固然能象徵友好,但若沒有實質成果,只是更加凸顯外交流於表面。

更嚴峻的是,兩岸的總體國力差距正快速擴大。北京對臺灣的態度,也已從「在意與拉攏」轉為「忽視與輕視」。這不僅是執政黨抗中政策的結果,更反映出臺灣正在失去讓北京在國際競爭中視為「助力」的價值。當臺灣不再被視為潛在的合作夥伴,而只是可能加入對手陣營挑戰自己的阻力,北京處理「臺灣問題」的態度也會變得更務實、更強硬。若臺灣無法展現能為區域穩定提供價值的實力,北京對臺的「觀望」恐怕會變成「清算」。

國安會派代表赴美看似積極經營臺美關係,實際上卻暴露出臺灣外交缺乏戰略深度。示好華府、爭取過境,若只是為了表態或安撫,而不理解臺美關係的核心目標是「守護臺灣利益」而非「取悅美國」,這樣的外交只會讓臺灣更加被動。一味討好,顯示的不是靈活,而是缺乏信心;不是務實,而是忽略了臺灣數十年累積的自信與底氣。外交的本質,從來不是誰順從誰,而是如何讓對方尊重你。臺灣若真要展現主體性,那麼自詡為最重視主體性的執政黨,能不能在面對外部壓力時,真正為臺灣多想一點?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