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中秋前夕 「民歌大觀」以歌為橋 雲台共赴團圓之約

雲南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雲南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何紓在建水鄉會橋車站獻唱《鄉戀》。圖/翻攝自中新社視頻
雲南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雲南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何紓在建水鄉會橋車站獻唱《鄉戀》。圖/翻攝自中新社視頻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中秋佳節前夕,在一首悠揚的《鄉愁》裡,「民歌大觀」第39期雲南·台灣中秋音樂分享會5日揭開序幕,來自雲台兩地的音樂人以歌為橋,唱著思念、盼著團圓。

雲南與台灣雖遠隔山海,卻淵源深厚、聯繫緊密。本期民歌大觀在雲台多地拍攝取景,如台灣音樂人庾澄慶祖父庾恩錫曾經的私家花園「庾園」,如今已成為昆明的「城市名片」。與台灣南投縣集集火車站風格接近、意蘊相通的雲南建水縣鄉會橋火車站,位於昆明的小吃街「台北街」,還有台北101大廈、阿里山小火車……鏡頭串聯起雲台兩地的風景與記憶。

何紓跨越26年再唱《鄉戀》

雲南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雲南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何紓回憶說:「我曾在1999年中秋受邀到台北演出,演唱的歌曲就是《鄉戀》。」那時,她與台灣的雲南同鄉座談交流、共敘鄉情,在明月下團圓。

2025年中秋,她在雲南建水縣鄉會橋火車站再唱此曲,歌聲中充滿惦念。百年米軌小火車從身旁緩緩駛過,彷彿駛過時光,也駛向對岸的阿里山。同一首歌,跨越山海,串聯起兩段時光。「我又想起20多年前的台灣,懷念那群雲南同鄉,期盼與他們再次團圓。」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鄉愁》、《又見炊煙》、《但願人長久》唱出兩岸割捨不斷的血脈親情。《花海情緣》、《雲台謠》、《兩岸一家親》展現了雲台青年攜手前行的生動故事。

來自台灣的鄭威仁是本期節目主持人之一。他在雲南發展十多年,先後從事幼教、動畫製作、咖啡加工、旅居康養等領域工作。今年,他和團隊規劃建設台商大廈,希望用以租代購的形式降低創業、定居成本,為更多台灣青年在雲南發展提供便利。

台灣青年鄭威仁(左)與雲南青年丸子(右)作為主持人在昆明庾園錄製民歌大觀。圖/袁鴻凱攝

台灣青年鄭威仁(左)與雲南青年丸子(右)作為主持人在昆明庾園錄製民歌大觀。圖/袁鴻凱攝

不久前,鄭威仁參與雲南首部兩岸花卉文旅微短劇《山海心語花香兩岸》的拍攝,劇中不僅講述他的創業故事,也重現台商陳嘉雄到雲南種植蝴蝶蘭開創事業。

從台灣到雲南 一株蝴蝶蘭香飄兩岸

20多年前,陳嘉雄帶著蝴蝶蘭來到雲南。這裡的氣候與台灣相似,這裡的土地讓美麗的花找到新故鄉。多年後,其子陳俞帆從美國學成歸來,沒有回台灣,而是直奔雲南,接過父親的花卉事業,並把版圖從昆明擴展至全中國乃至南亞、東南亞、歐洲等市場。

一株蝴蝶蘭,讓雲台綻放同樣的芬芳。2025年,這段真實故事被拍成微短劇《山海心語 花香兩岸》,主題曲《花海情緣》輕輕唱起,唱的不僅是花,更是人與人的聯結,是雲台之間不會凋謝的情誼。

此外,根據香格里拉藏族青年茨主多吉和台灣桃園青年舞者黃雅姿的愛情故事創作的歌曲《雲台謠》也再次亮相。2024年,這首原創歌曲被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點贊,稱是兩岸文化交流的亮點,傳遞了兩岸青年交流堅定、持久的力量。

來自台灣新竹的游純瑜與生活在雲南麗江的謝學飛是一對兩岸夫妻。2019年,熱愛音樂的兩人在雲南相遇,此後結為夫妻,共同從事音樂事業。游純瑜說:「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兩岸一家親。」

兩岸夫妻音樂人游純瑜(左)與謝學飛(右)在民歌大觀獻唱原創歌曲《兩岸一家親》。圖/翻攝自中新社視頻

兩岸夫妻音樂人游純瑜(左)與謝學飛(右)在民歌大觀獻唱原創歌曲《兩岸一家親》。圖/翻攝自中新社視頻

兩岸夫妻創作歌曲《兩岸一家親》

游純瑜的姑姑千百惠是台灣藝人,在最當紅時選擇嫁到大陸,並一直告訴家人大陸很好,要多來看看。她說:「通過與大陸和台灣親朋好友的互動,我們深知兩岸一家親是民眾共同的渴望。」2025年,夫妻二人共同創作歌曲《兩岸一家親》,並在中秋節正式對外發表,用旋律訴說那份深植於血脈的情感。

「我們心中有個夢想,讓愛的真理綻放。兩岸一家親,團結一條心。」這不僅是一首歌,更是他們與兩岸親友共同的期盼。在麗江,孩子們清脆的童聲也加入這場合唱。未來,他們還計劃搭建兩岸音樂交流的橋梁,邀請台灣藝術家來大陸合作,把優秀的音樂項目介紹給對岸的同行。

本期「民歌大觀:雲南·台灣中秋音樂分享會」由雲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國新聞網、中國新聞社雲南分社主辦,在中新網海內外全平台推出。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