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期公布研究成果指出,南昌西漢海昏侯墓中出土的一組細長金屬針,經鑑定為以「炒鋼技術」製作的醫用毫針。這是目前大陸考古發現中最早的炒鋼醫針,為研究中醫針灸技術的演進提供了重要實物證據。
《人民日報》指出,海昏侯墓是西漢第一代海昏侯劉賀的陵墓。在內棺貼金漆木盒中,考古人員發現一件白玉管及多件量匙。玉管內保存有至少5枚針狀金屬物,部分已因埋藏環境而斷裂、鏽蝕嚴重。經近距觀察與實驗室分析,確認其中1枚可完整抽出,針體表面殘留有泥化的纺織物痕跡,推測當時可能以織物包裹後存放,兼具衛生與便攜功能。
這組針狀物截面直徑僅0.3至0.5公分,與現代針灸針相近,並被小心安置於棺內貼金木盒中。在同一木盒內,還出土了量匙及一枚寫有「九針具一」的簽牌。綜合位置、形制與文獻對照,研究團隊認為這是《黃帝內經》中所載「九針」之一的毫針,屬於專業醫用器具。
金相檢測顯示,這批針狀物為炒鋼鍛造製品,碳含量約0.1%至0.3%,以生鐵為原料經反覆鍛打實現金屬致密化,具有良好的延展性與韌性。相比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金銀醫針,海昏侯墓醫針直徑更細,更適合進行留針與捻轉、提插等針刺手法,並可降低施針疼痛感。
普通鐵針易生鏽、金銀針質軟易斷,無法製作出極細針體;金針成本高昂。炒鋼針的出現,反映了西漢中期冶金技術的成熟,為醫療工具的標準化提供技術支撐。大陸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副研究員周琦表示,這一發現證實了針灸器具從砭石向金屬針轉變的過程,是針灸發展史的重要里程碑。
考古學家指出,針具、量匙與簽牌共同出土於內棺核心區域,顯示西漢貴族階層已具備較完整的醫療資源配置。墓中還曾出土藥用地黃炮製品,推測針藥並用是劉賀生前治療痿疾(肢體無力、肌肉萎縮)的一種方式。
這批毫針的年代可追溯至西漢中期(約公元前2世紀),比歐洲類似技術早約1500年,填補了中國醫針從石器到金屬器的技術演變空白。其針尖為三棱錐形設計,有助於分散穿刺力、減少組織損傷,也顯示出當時工匠已具備基於人體結構的針具設計能力。
專家認為,此次發現不僅豐富了中國冶金與醫學史的研究,也為針灸理論提供實物印證。未來研究方向可能包括針具與墓中蒸餾器、藥材的關聯,探索西漢時期「針藥並施」的醫療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