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晶片五五分 旅美學者稱正確但恐致台灣被掏空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重申拒絕「晶片五五分」的立場。圖為台積電亞利桑那州晶圓廠(TSMC Arizona)。圖/取自台積電官網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重申拒絕「晶片五五分」的立場。圖為台積電亞利桑那州晶圓廠(TSMC Arizona)。圖/取自台積電官網

負責台美關稅談判的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面對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拋出「台美晶片產能五五分」概念,已於2日明確表達「台灣從未承諾,也不會同意」,並進一步拋出「台灣模式」。對此,旅美教授翁履中指出,鄭麗君此舉是正確決定,但美國不會就此罷休也是可預見的,台灣必須認真面對「如何讓台灣也獲利」、「國家做好完整後勤」2大問題,確保台灣模式成為真正可落地的戰略資產才是最重要的,反之被掏空。

鄭麗君指出,雙方談判焦點在於降低美國對台灣徵收的20%關稅,作為替代方案,提出「台灣模式」,包括讓企業自主決定投資方向、建立金融擔保機制、借鑑竹科經驗幫助美方打造產業集群,以及確保美方在土地、法規、簽證等基礎條件上給予支持。台灣希望藉由這樣的合作框架,避免產業被掏空,同時爭取雙贏局面。

不過,金融界發出警告,川普政府可能推動「1:1晶片規則」,要求每片進口晶片必須搭配美國製造晶片,否則徵收懲罰性關稅。若成真,將重塑全球半導體格局,直接衝擊台灣競爭力。雖然不少專家認為「五五分」難以真正落地,但這場爭議凸顯出台灣的戰略困境:「如何維持矽盾優勢,同時抵抗美方越來越強烈的回流壓力」。

翁履中昨日透過臉書發文,表示台灣拒絕美國「晶片五五分」的架構是正確且必要的決定,無論是經濟還是安全,台灣都不能失去這個被視為「關鍵籌碼」的經濟命脈。但美國不會因此罷手、甚至還可能「換個方式繼續加碼」,因此拒絕不代表壓力消失、反而是談判的真正起點。

翁履中指出,鄭麗君拋出以合作取代分割、在美國打造台灣園區的「台灣模式」確實是一種戰略上的巧思,短期內或許能換來關稅減免與外交籌碼,但若缺乏制度設計與配套,長期結果可能是人才留美、利潤留美、技術外散,台灣自身反而被掏空。因為一旦落地,輸出的將不只是台積電,而是整個半導體產業鏈。

翁履中提醒,台灣接下來必須面對2大問題,首先是「赴美投資如何讓台灣也能獲利?」這不只是企業的事,而是國家談判的議題。政府應該爭取具體條件,例如推動美國國會立法,給予台灣專業人才公平競爭的簽證制度,或者設計「利潤回流」的優惠稅制,確保投資園區的收益能反哺台灣,而不是全部留在美國。

其次,翁履中指出「國家隊是否做好了完整的後勤準備?」當全球科技企業在川普壓力下紛紛赴美,台灣進入美國市場後,將失去本土完整產業鏈的優勢,直接面對國際大廠競爭。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資金、人才、技術與政策配套,來承擔這場硬仗?

翁履中認為,拒絕「五五分」固然守住了底線,但如果沒有後續完整戰略,台灣恐怕會陷入「兩邊都失分」的困境。矽盾不是天生存在的,而是必須透過縝密規劃與長期經營來維持。台灣唯有讓「台灣模式」成為真正可落地的戰略資產,而不是空洞的政治話術,才能在合作與掏空之間,爭取到真正的生存空間。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