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元年正月二十九(1875年3月6日),清廷召集大臣、親王進行長達一個月的海防陸(塞)防大辯論,今年正是150週年,而中共已經擺脫來自陸上的長期威脅,集中全力走向海洋。在中共的「藍海戰略」中,台灣到底要當燈塔,還是要當暗礁?
十一中共國慶當天,南部戰區和海警局同時宣布,在與菲律賓有主權爭議的黃岩島,進行常態化巡邏;央視還播出2分38秒的海警常態化巡護黃岩島專集。
十一當天,大陸海警局又推出題為「萬里海疆同升一面旗」宣傳片強調,「今天是祖國76周歳生日,從黃渤海之濱到東海前哨,從遙遠的北太(平海)到南海島礁,中國海警在遼闊海疆舉行升旗儀式,五星紅旗在碧海藍天迎風飄揚」,「讓我們共同祝願偉大的祖國 繁榮昌盛 山河永固」。
也是十一當天,一個題為「我國的黑河已被俄羅斯人占領」的短影音瘋傳,大意是,由於新實施的免簽政策,大批俄羅斯人湧進鄰近的黑河市集,大吃中國美食,大買中國商品帶回國,熱鬧的場景透露:俄國人不再是中國的邊患,他們現在只到中國旅遊、購物、交朋友。
面對海洋邊疆,是武裝部隊展示戰力;面對陸地邊疆,是最大鄰國的老百姓來觀光;對中共來說,海洋才是現在和將來要集舉國之力奮戰找出口的戰略重心。
清廷的海陸防大辯論只是近代中國尋找國家生存方向開始,後來的抗戰、韓戰、防蘇聯入侵、中印戰爭、中越戰爭,都是攸關國家的生存之戰,而且,基本上都是陸戰。那時的陸防比海防更重要。
至於1949年後的台海戰事,對中共來說,最初的考量主要是內戰、統一之戰,與「尋找國家生存方向」無關,不代表對海防的重視;直到1995年台海危機、美軍航艦壓境,中共才意識到海防的重要、海洋才是「國家生存方向」,從此開始全力發海空軍力;開闢中歐班列和北極航線;在中南半島建設出海的鐵路;在印度洋、波斯灣、中南美洲建港口、掌管運河。
中共轉向經略海洋,卻使台灣面臨空前的生存挑戰,1995年台海危機之後,台灣經歷李登輝、陳水扁長達13年的執政,兩岸關係空前惡化,雖有馬英九8年的緩和,但隨即又是蔡英文、賴清德超過9年的破壞,至少目前還看不到兩岸和解的曙光。
而台灣面臨最殘酷的現實是,自從1995年台海危機後,在長達30年的時間裡,美國一直未提供具有嚇阻效果的武器給台灣,1995年時,台灣在台海擁有的局部空優,現在已經蕩然無存。
1995年台海危機時,李登輝還有「十八套劇本」,最關鍵的還是兩岸密使仍在運作,避免雙方誤判;但現在,台海局部空優早已喪失,共機每天越中線好似走灶腳,而賴總統應對之策只有一個,就是絕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