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自當地時間10月1日凌晨0時1分起正式關門,原因是參議院在9月30日未能通過延長撥款的預算案,這是7年來首次出現政府停擺,數十萬名聯邦雇員將被迫休無薪假。美國在台協會(AIT)也宣布,官方臉書頁面將暫停定期更新,直至辦公全面恢復,領事單位則會盡可能處理先前已預約的護照與簽證服務。
自1981年以來,美國已歷經15次政府停擺,大多僅持續數日。上一次停擺發生在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一任內並長達35天,不僅創下最久紀錄,還造成美國經濟高達30億美元(約新台幣913億元)的損失。
AIT稍早在官方臉書上發文指出,因預算撥款懸而未決,相關社群帳號在政府全面恢復運作前將不會定期更新,但仍會發布緊急安全資訊。
AIT補充,無論是台北辦事處、高雄分處,或是美國海外與國內的領事單位,均會在停擺期間盡量提供已預約的護照與簽證服務。更多關於各項服務與辦公狀況的訊息,民眾可透過 travel.state.gov 查詢。
綜合外媒報導,隨著政府再次斷炊,多個聯邦部門與機構被迫停擺,影響範圍涵蓋數十萬名政府雇員,而此次停擺源於共和黨與民主黨對健保補貼延長方案意見分歧,共和黨主張先通過為期七周的臨時撥款,民主黨則要求在任何撥款案中納入重大政策讓步,雙方僵持不下,當參議員們於9月30日晚間離開國會時,對政府停擺將持續多久仍無法確定。
不過對於川普政府來說,並不排斥關閉政府大部分部門,部分官員甚至揚言利用停擺來辨別哪些人屬於「非必要」職員,並可能藉此永久裁撤。雖然過去停擺結束後,政府多能逐步恢復運作,雇員及支出也大致回到原狀,但近9個月川普政府大幅削減預算與人力,測試行政權限的界線,這一次的停擺,很可能進一步推動白宮加速大規模裁減開支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