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昨(30日)接見美國農業部貿易及對外農業事務次長林德柏格(Luke Lindberg)時,雙方共同宣布台美農業貿易迎來重大進展;賴清德表示,台灣業者規劃在未來四年內,將採購1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包括黃豆、小麥、玉米及牛肉等。同時,林德柏格也帶來好消息,正式宣布美國農業部決定進一步開放,台灣鳳梨可以外銷至美國市場。
台灣鳳梨在2021年3月遭大陸以檢出介殼蟲為由禁止輸入後,意外開啟了台灣農產品市場多元化的契機。當時在日本政府支持下,台灣鳳梨成功擺脫對單一市場的依賴,近年日本已成為台灣鳳梨的最大買家。
除了日本之外,台灣也積極開拓紐西蘭、新加坡、美國等市場。在美國市場方面,台灣於2020年提出申請,並在今年第31屆台美動植物防檢疫(SPS)會議上達成有害生物風險滅除共識。林德柏格次長在訪問台灣期間,正式宣布開放鳳梨出口至美國。
林德柏格表示,上週台灣才籌組「農產品貿易友好訪問團」赴美訪問華府及南達科他州等農業州,本週美方就率團回訪,展現雙方深化夥伴關係的誠意。
賴清德總統在接見林德柏格次長時指出,目前台灣是美國第7大貿易夥伴及第7大農產品出口市場,而美國也已成為台灣最大的海外投資對象及最大農產品出口市場,顯示雙方在經貿和農業領域的堅實合作。
賴清德強調,台灣業者此次簽署採購意向書,規劃在未來四年採購1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將有助於輸入高品質的飼料用原物料,加速台灣畜產業生產效率,同時提升台灣的糧食安全。
賴清德期盼,未來能運用台灣高科技產業優勢,強化台美在農業創新科技及糧食安全韌性的合作。他重申,台灣位於「印太第一島鏈」和「全球非紅供應鏈」的重要樞紐,面對地緣政治挑戰,理念相近的國家應攜手合作,共同維護區域和平、穩定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