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行政與國際事務學系副教授
第16屆滬台雙城論壇主題訂為 「AI與城市治理」,分論壇包含科技醫療、軌道交通、高齡樂活等議題,皆屬於民生治理領域,非涉及敏感政治議題。 此為論壇第一次將人工智慧作為核心議題,前屆主題為「智慧治理、永續未來」涉及智慧城市及永續發展。這凸顯兩岸地方政府與城市治理方聚焦在智慧化、效率提升與數位治理、永續發展面的關注。
滬台雙城論壇是兩岸城市交流平台,為目前兩岸僅存的最高級別地方政府對話。既往馬英九主政時期,兩岸政府因具有共同政治基礎九二共識,雙方不僅重啟兩岸兩會對話協商,兩岸事務最高執行機構陸委會及國台辦主管會晤及熱線;甚至最終召開兩岸最高領導人馬習會。
然蔡英文主政後,大陸因其不承認九二共識,暫停兩岸兩會、國台辦及陸委會對話,也無蔡習會,兩岸關係陷入戰爭邊緣風險,諸多兩岸議題也陷入不可治理困境。賴清德主政更是強調兩岸互不隸屬、不承認九二共識及界定大陸為最大境外敵對勢力,兩岸關係跌至谷底。雙城論壇在實務操作與政治環境交錯下,遭遇諸多困難及挑戰。
首先,綠執政中央政府審查與權責界定問題。雙城論壇中所簽署的合作備忘錄內容,可能會觸及中央政府各部會權責,例如教育、就業、跨域招商、能源、綠色轉型、環保等領域,需經中央部會審查。台北市府曾擬簽署技職教育交流備忘錄,但可能觸及「兩岸人民赴大陸就業」或人力仲介的法令限制。 既往當中央與地方分屬同一政黨,其協調相對順暢;現為綠中央與藍地方則增加政策溝通成本。
馬政府本身主張兩岸交流及合作,對陸政策較為開放,中央與地方皆主張交流,即使民進黨主政縣市長亦能與大陸地方進行順暢兩岸城市交流。從蔡英文到賴清德主政中央與地方分屬藍白綠執政,藍白及綠政黨可能因對九二共識立場及兩岸關係路線分歧,致兩岸城市交流進行困難重重。
其次,簽署內容模糊存在潛在法律風險問題,且審查、協調時程延宕 。 部分合作備忘錄條款過於籠統模糊缺乏明晰性,難以判定具體行動或責任歸屬。 若備忘錄涉及兩岸人員來台、就業、教育訓練等,可能與中央現行法規相違背或引發法治爭議。
台北市政府曾宣稱在審查與協調進度上尚未完善,需更多時間準備,故決定暫緩於今年9月辦理。中央政府則質疑其籌備啟動時間較晚、申請送件時間最後壓線送出,使得許多技術性程序尚未獲得完善解決。中央與地方間相互質疑、指責或甩鍋,增加論壇舉辦難度。綠中央與藍地方應開誠布公,盡早作業協商討論,建立完善運作機制及模式。
復次,政治敏感性與兩岸氣氛波動、敵意螺旋上升。 民進黨政府仍採取抗中保台路線、聯美抗中戰略;標籤化兩岸交流者、藍白政黨及政治人物為在台協力者、中共同路人,及受中共統戰、認知作戰。在此種標籤政治污名化氛圍下,任何兩岸官方交流議題及討論,都可能無限上綱,被視為是一種「政治訊號」釋放,形成藍白政黨聯盟與中共隔海唱喝。
然毋庸置疑,雙城論壇已成為測試兩岸和平關係溫度計,牽涉兩岸互動良窳。若論壇安排不慎,極易招來極大政治批評。 同理,雙城論壇被視為目前兩岸少數僅存官方可持續運作的交流渠道,一旦延期或卡關,也極易被解讀為執政黨政治立場遲疑或刻意操控,中央與地方互相喊話、互踢皮球,惡化原本極為不友善中央與地方關係。
再者,大陸來台名單與媒體來台審核困難。 既往論壇舉辦過程,上海來台團的部份人員被審核不通過、無法入台,造成雙方訪團名單無法完全落實。此外,大陸媒體隨團人員、訪團名單的審查,則易牽涉政治敏感及刻意壓制考量。 同時,論壇舉辦面臨公共輿論市場與意識型態壓力 。一些輿論或政治勢力在輿論市場,質疑此論壇含有統戰意圖。若論壇內容傾向特定政治立場,將引發不同選民結構及綠營政黨反制及反彈。
最後,雙城論壇具有多層次跨域治理及合作協力夥伴關係整合意涵。論壇是在台北市政府積極努力推動下舉辦,具有城市治理需求及兩岸地方城市交流及合作意涵。儘管必須在兩岸間進行跨海、跨制度、跨法規與政治敏感性中尋求平衡及媒合;也涉及綠中央與藍白地方、藍綠政黨、地方政府與議會、公民社會團體及企業間共同協力治理,此為頗具相當難度政治及治理操作之考驗。
整體而言,檢視歷屆論壇主題皆是去政治化、非政治化,主要是涉及市政層次、民生治理、經濟發展、環保科技、智慧城市及永續發展,並無涉及敏感高階政治議題。若雙城論壇能穩定舉辦,且選擇主題務實、風險控管得當,這具有兩岸對話及和平意涵的論壇或能持續;然其是否能真正長期延續,則高度仰賴目前綠中央與藍地方或未來中央與地方關係及政策協調順暢性,及兩岸關係整體政治氛圍是否趨向和緩而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