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雷射武器對付無人機 中國不行、還是國軍很厲害?

譚傳毅/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

中科院在本屆台北航太及國防展中,首度公開10千瓦(KW)雷射武器,並成功擊殺多架無人機。

沒多久,《NEWTALK》2025年9月15日指出,「沙烏地阿拉伯軍方近日罕見公開批評中國製造的『寂靜獵手』反無人機雷射系統,質疑其在實戰環境中的適用性,引發外界關注雷射武器未來發展的真實挑戰。」怎麼回事兒?到底是解放軍太差、還是國軍很行?

寂靜獵手是世界上第一款有實戰經驗的雷射武器,其標準輸出功率為30千瓦,有效攔截與探測距離為4到8公里,而且,寂靜獵手並非解放軍自用雷射武器,首度部署在沙漠地區的確會產生問題。

寂靜獵手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問題

中國出口沙烏地阿拉伯的寂靜獵手雷射武器系統,在實戰中遭遇一些問題:第一,能源與冷卻效率。在沙漠高溫下,超過60%的能源用於設備降溫,而非雷射輸出。日後若採用新型儲能技術,應可作為雷射能源補充。

第二,沙塵與大氣干擾。大氣與沙塵大大削弱雷射能量、干擾光學跟蹤,有效射程從4公里降至1.5公里,而且需連續照射15-30分鐘才能擊落無人機。

如果增強光學器件的防塵與耐磨特性、開發自適應光學技術,即時校正光束行進,即可解決防塵問題。所謂自適應光學技術,就是即時校正動態波前畸變,例如大氣湍流對雷射光束造成的干擾,就像一個給雷射武器帶上了能即時自動調整的智能眼鏡,不會被大氣中雨霧灰塵阻擋,隨時都能看清前面。

第三,系統部署與地形限制。寂靜獵手從待機到作戰狀態耗時8分鐘預熱,且需要平坦地形保障視線。常見的問題是,為何在艦上搖晃不定的地方可以裝設雷射武器,此次九三閱兵就展示了艦載型LY-1雷射武器(功率達300KW),而在陸地上不行?

艦載雷射武器必然安裝在一個能夠隔離搖晃艦體的平台之上,而且還具備控制光束方向的技術,就像坦克炮穩定指向一樣,能主動補償平台的的不穩定性和振動。而陸基雷射武器沒有這種設備(加裝的話重量大、價格貴)。

寂靜獵手在沙烏地阿拉伯之所以需要平整地面,主要是為了確保光學視線的通暢(避免沙丘遮擋),用以簡化系統部署。應該這麼講,作為外銷產品,其性能不可能超過解放軍自用之野戰型雷射武器。

中國軍工當初在設計車載型雷射武器時,已考慮到野戰環境中快速部署,最重要的就是不平整地面,強調其隨停隨戰的能力。具體而言,車身(6×6)配備自動調平系統、光束方向控制系統、加大雷射功率、智能瞄準與火控等射擊諸元演算法,而外銷沙烏地阿拉伯的寂靜獵手卻沒有這些功能。

若是防禦固定陣地例如大型雷達站、機場、港口、太空等,那就屬於大型戰略雷射武器的範疇,需要固定或半固定陣地,以保證雷射光束發射的穩定與持久。

事實上,根據《中華網》2023-02-01報導,沙烏地阿拉伯軍方在抵禦胡塞武裝無人機群攻擊時,寂靜獵手單日攔截13架胡塞武裝無人機,雖然沙方軍官指出,多數的胡塞武裝無人機群是被配套的JN-1101電子戰系統癱瘓,而非雷射。

雷射武器的照射問題

照射時間主要基於測試或理想環境的數據。在實戰環境中,特別是遇到沙塵、雨霧等惡劣天氣時,雷射的能量會被嚴重吸收和散射,所需照射時間可能會顯著延長。這可能就是沙方軍官抱怨的地方。

雷射武器的殺傷機制主要是通過持續照射,將光能轉化為熱能,進而燒蝕、熔穿目標外殼或關鍵部件,最終使其失效。因此,照射時間是一個關鍵因素。原則上,光束功率越高、單位時間內傳遞的能量越大,摧毀目標所需時間越短。

事實上,真實戰場環境複雜多變,特別是沙塵雨霧等惡劣天氣會顯著衰減雷射能量,大幅增加所需照射時間。因此,影響雷射照射時間的關鍵因素,首先是環境條件,例如雷射能量在沙塵暴或雨霧天氣中可能衰減80%。

其次是飛行狀態。目標的速度、高度和機動性至關重要,高速且不規則機動的無人機,極大增高雷射武器持續瞄準和累積能量的難度。

最後是雷射技術。除了雷射功率,光束品質、跟蹤精準度和自適應光學技術都很重要。優秀的光束方向控制系統,能高效的將能量聚焦在目標之上,縮短照射時間。此外,更不能忘記照射點,直接照射燃料箱、電池艙或飛行控制單元等關鍵部位,比照射機翼更有效。

目前雷射武器主要是應對低空、低速、小型目標(例如無人機、巡飛彈等),對於高空、高速、中大型加固目標(例如極音速飛彈)的攔截能力仍在發展中,通常需要更高功率以及更精密的雷射技術。

不同功率的雷射武器摧毀無人機所需的照射時間差異很大,如下表所示:

作者譚傳毅製表

作者譚傳毅製表

作者譚傳毅製表

雷射功率 照射時間(秒) 摧毀目標

10KW 8~10 民用無人機

30KW 10 1000公尺內燒穿5mm鋼板

50KW 3~5 小型軍用無人機

100KW 1.5~5 自殺無人機戰鬥部

200到300KW 不詳 巡航飛彈、反艦飛彈、極音速飛彈

主動反制雷射武器

主動反制雷射武器包括反雷射飛彈、以雷射打雷射、動能打擊。乍看之下,主動防禦雷射武器很完美理想,但是目前輕量化與小型化技術尚不成熟,把整套防禦系統搬到無人機裡面簡直不可能,不但大幅增重、而且價格必然很貴。我們不能忘記蜂群無人機作戰的初衷:飽和攻擊。

作為飽和攻擊武器,其價格必須很低、體量輕、能夠大批量生產、經得起大量消耗。這個要求制約了無人機主動防禦雷射武器的可能性,至少目前做不到;放在戰略轟炸機或大型無人機裡面或許可行。

反雷射飛彈最核心的部分是雷射告警系統和導引頭。一旦敵方開機照射,飛彈的導引頭立即捕獲並測定雷射方位、波長、脈衝編碼規律,然後沿著雷射光束的來向摧毀發射源。這種制導方式也能對抗傳統的電子干擾。此時,無人機群還需要若干架反雷射無人機跟隨才行。

其次是「以雷射打雷射」。就是發射高能雷射光束,用以致盲或燒毀敵方雷射武器的精密感測器和光學系統。如果敵軍雷射武器距離我方太遠,仍可透過自適應光學技術解決。考慮到飽和攻擊的廉價性,還是算了吧。

最後是發射動能武器直接打擊。例如發射炮彈、電磁炮、近防炮,就是以高速彈丸直接碰撞並摧毀敵軍雷射裝置。以730近防炮為例,該炮重量高達8噸,不可能由無人機攜帶。

被動防禦雷射武器措施

被動防禦措施包括:高反射鏡面與裝甲、煙幕/氣溶膠防禦、特種防護塗層等。最直覺的反應是在無人設備裝置鏡片反射雷射光。即使把不鏽鋼拋光鏡面當作反射鏡,只要鏡面吸收少部分高能雷射光,也足以導致鏡面材料被燒蝕或炸裂,因為軍用雷射武器的能量密度極高,是工業用雷射切割機的數十倍到數百倍,在極端能量的衝擊之下,鏡面「吸收即毀滅」。

其次是煙幕/氣溶膠防禦。煙幕/氣溶膠能夠吸收、散射雷射能量,顯著衰減其威力。成本很低、效果顯著,是非常有效的傳統手段。但是發射時機不確定、且會增重無人機,擺在固定陣地或許可行。

最後是塗覆特種防護塗層。塗覆在裝備表面,可分散、轉移雷射能量。中國研發的新型智慧薄膜能轉移約90%的雷射能量,大幅降低傷害,這是最可行的方案。若是飛彈,除了塗層,還可讓其旋轉或附加旋轉外殼,使雷射能量不至於照射同一點;但無人機可不能如此。

如果技術儲備足夠的話,可以發射雷射誘餌,引誘敵軍雷射武器攻擊假目標;或者在接收敵軍雷射信號後,發射特定編碼的雷射脈衝進行欺騙,使其導引系統失效;或者協同反雷達設備作戰,因為再怎麼厲害的雷射武器,也要有雷達搜索並導引。

總之,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防禦雷射武器系統,雖然技術上可行,但主要用在大型固定陣地或戰略性武器平台。對於中小型無人機蜂群作戰,既然使用場景是騷擾或飽和攻擊,那就暫時不要考慮防禦系統。

結論

中國研發雷射武器差不多與美國同時間進行,當時毛澤東稱其為「死光武器」,下令軍工人員開始研發。經過60多年的努力,解放軍雷射武器能有今日成果,並不意外。

很明顯,國軍是個追隨者,而且是落後非常多的追隨者,光看雷射功率即可知。在兩三年之內就研製出區區10千瓦的雷射武器,國軍顯得很驕傲,但看看解放軍200到300千瓦的雷射武器,恐怕連車尾燈都看不到了。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