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93閱兵備受全球矚目,對於此閱兵的影響,有過半數的民眾在民主文教基金會的民調中表示:不知道此事,以及對台灣無所謂,也不受影響。前立委李勝峰提出疑問:這是台灣人神經很大條,還是源自於我們對實力的自信,或心理上的自我安慰?
在問到台海若發生戰爭,美國「是否有能力」出兵協防台灣,60%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有能力;但問到:如果台海發生戰爭,美國「願不願意」出兵協防台灣,認為願意的受訪者有42%,認為不願意的有35%。
以目前兩岸關係,有38%受訪者認為台灣未來面臨的是「統一壓力愈大」,29%的受訪者則認為「台獨機會愈高」。
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桂宏誠指出,此次民調揭示三大趨勢:其一,「能力與意願分離」,民眾普遍相信美國有能力,但不確定其是否願意出兵;其二,「威脅與感受矛盾」,多數民眾承認台灣軍力不足,卻同時選擇心理上「不受影響」;其三,「政策路線轉向」,將近6成支持「交流避戰」,反映社會對和平的強烈需求。
桂宏誠也評論,陸委會副主委沈有忠認為兩岸關係不佳,「原因是中共先出手改變現狀,我方回應要維持現狀,才導致結果變成一個僵局」。從「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和平交流的基礎,到民進黨執政否認存在九二共識,乃至於賴清德總統違背憲法及兩岸關係條例,把大陸地區視為「境外敵對勢力」及「外國」的「敵國」,又還枉法適用《國籍法》,解除陸配里長的職務,種種「去中國化」,而「台獨化中華民國」的作為還算是「維持現狀」?
桂宏誠也指出,鑒於當前可能已有35.9%的民眾「支持統一和不排斥統一」,以及此民調顯示有相對多數的民眾已感受到「統一的壓力愈大」,因此建議台灣社會應該開始構思兩岸和平統一的方案。
李勝峰方面,他以「三張通知單」形容閱兵訊號:對美國是「別來」、對日本是「台灣有事不干你的事」、對台灣則是「賣你武器的老大都不來了,你買二手貨幹嘛」。此調查結果凸顯台灣民眾矛盾又糾結的心情,不僅有52%受訪者認為:台灣目前的軍事實力絕對無法對抗大陸,但卻有52.3%的受訪者不知道、不關心,57%的受訪者認為這次閱兵對台灣來說是無所謂,也不受影響。
此次閱兵有兩個催化劑,一是台海之間的催化劑,二是地緣政治的催化劑,立法院開議在即,增加國防預算的意義在哪?台灣社會藍、綠、白政治人物與社會主要民意是否偏離?尤其國民黨主席選舉幾位主要參選人迴避了主要問題的討論,他也向國民黨喊話:沒有中心思想就不會有論述,更會左支右絀。
文化大學政治系教授楊泰順指出,現在的年輕人都是在前總統蔡英文執政中成長,對大陸比較有敵意,而年輕人跟白營的相似度有漸漸拉開,將來兩岸戰爭,第一批被徵召,與這些年輕人最相關,但不知道閱兵的人裡面,20至39歲以下比例是最高。
這份民調在政治心理學上,是非常好的個案研究題目,很多人透過自己的認知圖去理解。用各角度去看中共閱兵,都是蠻壯盛的,竟還會有人認為是「紙老虎」,其所受到的教育會影響對客觀事實的判斷。
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助理教授陳麒安則分析,民眾對於「美國是否『願意』出兵協防台灣」的「理解」,而非「是否『贊成』美國出兵協防台灣」,更不是「美國民眾是否『願意』出兵協防台灣」的調查。不能將國內政治立場上的差異,跟愛國心態掛勾。
陳麒安指出,在閱兵資訊的接觸度上,男性與高學歷者更容易關注相關訊息,也較傾向承認大陸的軍力強大;泛綠支持者則多從負面角度出發,認為閱兵虛張聲勢。接觸資訊量愈多的民眾,愈容易正面理解大陸軍事力量的發展。
此項調查是今年9月17至19日所舉行,採人員電話訪問方式,有效樣本為1228人,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介於±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