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距離2026年九合一地方選舉投票日(11月28日)尚有一年多,各政黨已加緊腳步展開提名佈局。針對直轄市及縣市議員選舉,國民黨組發會主委李哲華透露,國民黨將延續「N+1」以及「青年新人最高加權100%」制度;不過,北市議長戴錫欽則説,不會為了藍白合犧牲國民黨市議員候選人的權益。
李哲華接受《ETtoday新聞雲》電訪時證實,黨內將延續過去兩屆行之有年的 「N+1」提名制度,並且確定維持前主席朱立倫時代所確立的「青年新人最高加權100%」基礎,國民黨不會讓青年參政權益倒退。
該制度始於國民黨為推動青年與新人參政,因此自2022年九合一大選開始實施高額加權制度;李哲華表示,此一精神將被延續,基本加權比例不會倒退,目前上限應會維持。
根據過去國民黨的做法,35歲以下青年的民調結果得加權70%;36至40歲參選者民調結果得加權50%。此外,首次參選新人民調結果得再加權30%。
這意味著,若參選人符合「35歲以下」且「首次參選」的雙重資格,其民調結果可疊加加權至100%。對於是否可能再提高加權比例,李哲華強調,選舉仍需講求實力原則,為避免過度加權導致有戰鬥力的優秀人選無法出線,最高加權100%應該已是上限。
「N+1」制度不變 保障現任議員優先權
至於「N+1」的部分,「N」 代表國民黨在該選區的現任議員席次數,若現任席次數(N)少於擬應提席次數,則現任議員全數保障提名。「+1」 則代表剩餘未提滿的席次空間,將由有意角逐的新人去爭取。
如果現任席次數與擬提席次數相當或較多,即沒有「+1」空間的話,則所有現任議員必須與新人一起進入初選。
李哲華表示,「N+1」制度架構不會改變,只要制度可行就會繼續沿用,在整體提名時程規劃上,國民黨將先處理爭取連任的藍營縣市長人選,待送中常會定案後,再依序處理非藍營執政縣市及議員選戰規劃。相關細節將會參照2018年的地方選舉提名辦法,並由黨中央組建「中央提名協調小組」來審核名單。
至於黨內新人擔憂的「藍白合作」議題,可能影響提名席次,戴錫欽保守表示,目前台北市議會目標至少會提名本屆當選的31席,並力拚黨團獨立過半。
戴錫欽強調,國民黨在務實看待藍白合作時,不會犧牲國民黨市議員「小雞」的權利,將以確保黨的席次極大化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