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才結束的「2025台北航展」,中科院與美國國防獨角獸「安杜里爾工業」(Anduril Industries)公司聯名陳展,在國防館一舉擺出五款先進軍備;其中「低成本巡弋飛彈」受到相當高的關注。在簽署合作協議後,中科院宣示要在18個月建立產能,強化彈藥庫儲。該公司23日宣布完成陸基版「梭魚-500」試射驗證,為後續的發展鋪路。
未來AI技術持續發展,「梭魚-M」也能辨識與攻擊目標的弱點,儘量發揮破壞威力,例如對於大型艦艇,攻擊其桅杆上的偵測與電子系統,癱瘓其C4ISR系統,敵艦也等於喪失大部分戰力。
此次台美合作的最大亮點,在於技術轉移並在台灣建立完整的生產供應鏈。
中科院院長李世強中將表示,此案目前雖仍是科研案,但目標是在18個月內,將從發動機到彈體的所有零組件供應鏈在台灣全部建立完成。在地化生產的目標,是將單枚飛彈的成本壓到20萬美金(約台幣650萬元)以下。
台灣版本的「梭魚-M」初期將以陸射型為主,偽裝的發射車一輛可搭載16枚飛彈,僅需少數幾輛發射車,就能在極短時間內對敵方投射出數十枚巡弋飛彈,形成密集的飽和火力。
美國國防新創公司安杜里爾工業宣布,「梭魚-500」巡弋飛彈完成陸基儎台的發射測試,藉由拓展多元部署方式,強化部隊火力打擊能量。
「安杜里爾工業」(Anduril Industries)官方社群發布影片指出,旗下「梭魚-500」(Barracuda-500)巡弋飛彈現已完成陸基版(surface-launched)的原型試射驗證,讓這款同系列中射程最長的飛彈,不只是空射,也具備跨域部署能力,提升未來的實戰運用彈性。
該公司官方新聞稿指出,考量美軍及盟友現有武器、彈藥成本高昂、產能也不足支應潛在威脅,因而以模組化、零件高度互通的「梭魚-500」巡弋飛彈的陸基試射,驗證一彈多用的彈性部署概念(CONOP),並使其可與海馬士(HIMARS)、魚叉(Harpoon),以及愛國者(Patriot)等現役儎台或貨櫃發射箱整合,成為能大量生產與部署,靈活打擊的即戰力。
上周落幕的台北國際航太國防展中,國防館就展出了以同型飛彈為基礎改良的「低成本巡弋飛彈」,綜合中科院說法和概念影片,該彈藥具有低成本、模組化特性,可快速生產及部署,運用網格化協同作戰能力,未來可搭載於四輪貨車中,以16聯裝彈箱同時發射。
根據中科院規劃,在與Anduril建立合作關係後,未來目標在18個月內完成國內產能建置,並將單價控制在每枚「650萬」台幣以下;中科院神龍計畫主持人孫春青當時表示,上述時程是經過廠商評估,是有所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