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合作「低成本巡弋飛彈」將改變台海防禦態勢

台美合作的「低成本巡弋飛彈」將在台灣建立生產缐。圖/記者楊俊斌攝
台美合作的「低成本巡弋飛彈」將在台灣建立生產缐。圖/記者楊俊斌攝

在2025台北航展的國防部展場中,「無人機」是今年的重點,但一款看似傳統的飛彈卻引發關注。中科院與美國軍工新創公司(Anduril)合作的「低成本自主巡弋飛彈」,一枚飛彈成本約20萬美元,未來軍方將建立生產線在台灣大量生產,如果順利完成,將改變台海之間的防守態樣。這也是史上首款台美合作在台生產的飛彈,更表明台灣應對高強度、長期戰爭的新思維。

美軍擁有全球最強大的武器,而一枚AGM-158C LRASM長程匿蹤巡弋飛彈,成本高達400萬美元,如此高昂的價格連美軍也難大量採購。

美商安杜里爾工業公司開發「梭魚-M」(Barracuda-M)中程巡弋飛彈,主要的考量就是「大規模生產、可消耗性」。「梭魚-500」型號,一枚報價不到20萬美元,為LRASM的二十分之一,但具備現代戰爭所需的能力。

「梭魚-M」系列為模組化設計,可由陸、海、空多平台發射。其中500型的射程達到約926公里,巡航速度超過時速400公里,在攻擊終端更能以0.74馬赫(時速914公里)進行衝刺,大幅壓縮敵方防空系統的反應時間,增加突防成功率。也就是說,只要台灣的戰機一起飛、戰艦一出海就能夠進行攻擊,「梭魚-M」還具備AI協同作戰能力,能在發射後透過內部網路自主溝通、分配目標,形成蜂群攻擊。

「低成本巡弋飛彈」一枚飛彈成本只要20萬美元。圖/記者楊俊斌攝

「低成本巡弋飛彈」一枚飛彈成本只要20萬美元。圖/記者楊俊斌攝

「梭魚-M」能夠辨識與攻擊目標的弱點,發揮破壞威力,對於大型艦艇,能夠攻擊其桅杆上的偵測與電子系統,癱瘓其C4ISR系統,敵艦也等於喪失大部分戰力。

台美合作主要在於技術轉移並在台灣建立完整的生產供應鏈。中科院院長李世強中將表示,此案目前雖仍是科研案,但目標是在18個月內,將從發動機到彈體的零組件供應鏈在台灣全部建立完成。在地化生產的目標,是將單枚飛彈的成本壓到20萬美金(約台幣650萬元)以下。台灣一架F-16V Block70戰機,約1.27億美元(約38.35億台幣)的價格,相當於一架戰機的預算,就能採購超過635枚飛彈。

台灣版的「梭魚-M」初期將以陸射型為主,發射車一輛可搭載16枚飛彈,僅需少數幾輛發射車,就能在極短時間內對敵方投射出數十枚巡弋飛彈,形成密集的飽和火力。俄烏戰爭給予外界的教訓在於高價值先進武器在戰爭中快速消耗,若補充速度跟不上或成本過高,後勤壓力將拖垮整個戰線。

「低成本、可快速量產、精準打擊」的裝備,將成為未來台海戰爭的趨勢。

在台海想定的防禦作戰中,此款低成本巡弋飛彈將扮演關鍵角色。台海有事,能以遠低於傳統飛彈的成本,大量發射此型飛彈,壓制或癱瘓對方的防空能量。「低成本巡弋飛彈」本身也有精準打擊能力,為更昂貴、更先進的飛彈開路,形成「廉價彈藥消耗敵方防空彈藥、高價彈藥打擊敵方高價值目標」的戰術。這種高低搭配、以量取勝的策略將大幅提升在不對稱作戰中的防禦與嚇阻能力。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