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在稍早前南韓媒體報導,由於最近數年南韓經濟表現不佳,加上受到美國加徵高額關稅波及,依據台韓雙方政府公布最新資料統計加以推估顯示,南韓今年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粗估37,430美元,將落後台灣的38,066美元,此為南韓人均GDP於2003年超越台灣,歷經22年之後,預估台灣將會提前一年於今年再度超越南韓。
在獲致人均GDP再度超越南韓喜訊的同時,卻又難以掩飾過去數年以來,由於台灣產業結構過度傾斜少數項目,導致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其中,最關鍵的指標莫過於,長期扮演促進社會韌性角色的「中產階級」正在逐漸消失,其背後所延伸的危機對未來台灣社會的發展頗為不利。
家庭財富分配反映社會貧富差距
儘管主計總處經常以被稱為衡量社會貧富差距標準的「五等分位」為數據指出,國內家庭所得「前20%」與「後20%」的倍數比較,於2001年升至6.39倍後,迄今皆維持在6.10倍左右,說明此一期間台灣社會貧富差距沒有擴大。然而主計總處論述,似乎與台灣社會真實的現象明顯脫節。
亦即在衡量社會貧富差距上,較能夠反映中產階級真實的資料統計,並非家庭所得倍數平均,而是「家庭財富(資產淨值)」分配。此一重要數據卻又睽違30年之後,直至2024年4月主計總處於每年進行的「國富調查」統計之中再度公布,其中除了掌握台灣社會貧者與富者之間的真實距離之外,也呈現了30年期間國內中產階級變化。
社會財富逐漸集中「富者」家庭
若以2024年4月主計總處所公布的「2022年家庭財富」分配統計資料進行觀察,除了前20%「富者」的第五等分位家庭平均財富5133萬元,與後20%「貧者」的第一等分位家庭平均財富77萬元之比較,其貧富差距高達66.9倍較1991年的16.8倍大幅提高之外,令人重視的現象是,一般被歸納為「中產階級」的第三、第四等分位之家庭平均財富合計僅占三成,較1991年的38%減少8個百分點,相對第五等分位家庭平均財富占比已成長到62.68%,較1991年的49.71%增加12.97個百分點,顯然社會財富逐漸集中第五等分位家庭。
無庸置疑,雖上述兩個年份調查型態完全不同,較不適合比較,但卻又無法忽略經濟高度發展,在無形中造成家庭平均財富差距不斷擴大。例如:最富有的
第五等分位與其他等分位之比較,其金融資產包括:股票、基金、儲蓄存款及房地資產淨額,是擴大財富差距的關鍵。例如:最富有的家庭持有股票、基金淨額接近三千萬元,與中產階級之第三等分位221萬元、第四等分位503萬元比較,其差距達到14倍、6倍。
中產階級消失將會威脅國家治理
我們之所以認為政府必須關心「家庭財富分配」的失衡日益惡化,乃是社會如果呈現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現象,一旦中產階級逐漸消失,未來勢必對國家的治理造成威脅。其實,從過去以來許多研究調查中可以發現,中產階級逐漸消失無不對社會造成嚴重的衝擊,包括:從消費需求下降波及經濟成長,至收入不均怨懟影響社會和諧。
畢竟,薪資是國內家庭財富累積最為重要的來源,過去十年未達平均年薪的受雇員工之占比由65.9%上升至68.7%。此意味著,扮演促進社會韌性最重要角色的中產階級逐漸消失,此一警訊不容政府相關單位小覷。因此,在樂見人均GDP再度超越南韓的同時,政府更加需要調整已日益傾斜的產業結構,藉此提高整體受雇員工薪資水準,進而增加中產階級占比,避免家庭財富分配過度失衡所衍生的社會危機。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