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上車舞爆紅迷因 誰的「文化輸出」困境?

蔡炫/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

中國直播與短影音掀起新興「團播」模式「上車舞」席捲台灣,這類互動娛樂玩法,是在直播期間,觀眾透過付費(斗內/贈送虛擬禮物),到達門檻即可要求主播團隊「點名」表演,來替買家送上一段標準化的口號與舞蹈。這種看似平凡無奇的秀場演出,搭配即時互動、情感回饋以及音樂刺激,再度掀起如科目三與大展鴻圖的文化熱潮,當「上車舞」引發熱議,不禁讓人感嘆台灣「文化輸出」困境。

台灣面對大陸在全球舞臺上的文化崛起,軟實力的全球布局已每況愈下,其實除了影音產業之外,包含遊戲動畫領域,例如《黑悟空》和《哪吒2》等東方題材的相關作品,早已成為中華文化的輸出主軸,並在國際市場上引發熱烈關注。在這樣的文化轉向之下,台灣逐漸失去主導優勢,未來如何以此作為借鑑?如果一味死守台派文化,最終恐怕只會失去文化輸出的關鍵地位。事實上,大陸上車舞的輸入並在台灣掀起話題,包含滿足情緒價值、進階消費附屬以及文化輸出變質,也印證了台灣文化在意識形態下的漸弱性。

上車舞利用主播團隊以簡單口號、視覺舞蹈以及刺激節奏,給予觀眾一種使用滿足心理,促成一種被看見、被呼喊、被肯定的氛圍,網友不只坐在螢幕前被動觀看,而是因為付費點名成為「直播焦點」。這種儀式性參與,使得觀眾得到即時回報,一旦網友消費並且加碼參與上車舞,其實不管內容是否合乎常理,只要聽到指定名字出現,主播團隊喊出「上車」,就有一種被認可的集體互動,某種程度也滿足了消費者的情緒價值。

上車舞滿足網友參與需求下的社會互動,觸發一種「身份與社群認同」,付費點名強化直播主與粉絲交流,使得買家晉升為一份子。當你線上看到別人點出名諱、品牌或單位等,自己也會想要模仿,強化「潮流同步」感受,而在幽默惡搞以及魔性節奏下被迅速滿足,達到一種媒介快感。例如台灣網友付費點名政治人物,即便內容荒誕不羈,卻因惡搞帶來笑料,也讓買家達到反抗突破的釋放感。

上車舞的變現機制主要來自觀眾斗內虛擬禮物,這不只是單純消費,它們附帶另一象徵意義,成為圈中風雲人物的優越地位,這種金額大小更代表尊榮感。觀眾為了成為頂級貴賓,願意持續消費還「甘願斗內」,因為這些機制使得付費參與,存在一種符號價值。消費符號讓人聯想社會階層和物質慾望,成功富裕是普世價值的認可追求。如今,透過上車舞包裝的直播演出,不僅是娛樂,更是一種消費附屬的價值觀輸出。

當觀眾送禮達到一定金額,主播團隊就會進行特別表演,例如指定口號、舞蹈動作、或者使用某些話題及語言呼喊名字等,這不僅是對購買者的回報,也是一種公開的消費競賽。台灣網友為了「被上車」、「被呼喊」、「被看見」,除了消費還額外送禮,這些行為並非單向參與,更是一種權力象徵。主播與平台則透過「主要消費與附屬表演」,維持用戶黏著與流水線式的內容生產,使得消費不再只是購買商品,從滿額送表演到消費權力化,大陸正展現文化輸出的異質同構。

台灣的影視產業、偶像歌手、綜藝節目等原本具備強大的文化輸出能力,一度橫掃兩岸三地,約莫20年前的文化強度,甚至在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的文化圈影響鮮明。如今,輸出內容方式已被大陸娛樂業者的高速工業化模仿,運用地方民俗及草根文化,以標準化、複製化以及商品化推廣,使得大陸的「文化產品」逐漸超越台灣的在地影響力。台灣文化曾經自豪的自由、多元與創新,在民進黨政府執政之下,專注去中國化與兩岸脈絡,捨棄既有的文化資本,加上大陸崛起的影音娛樂洗腦,台灣自然逐步失去文化自主性與辨識度的詮釋權。

民進黨政府致力發展台派文化的獨立模式,強調一種跨越歷史時空的國族論述,致力原住民語言、傳統戲曲、閩南語文學等本土化資產推廣,寧可捨棄與對岸同文同種5000年以上的文化資源,加上強勁的文化工業曝光,如何應對大陸洗腦式的影視競爭。事實上,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可行性也被政治制肘,陷入一種以「文創」凌駕本質之上,也在意識形態或文化建國中,不知不覺放棄文化資產的保存創新。

「上車舞」爆紅並非單一迷因現象,而是大陸娛樂產業在新興媒體的整體運作,針對閱聽大眾、社會價值以及文化輸出,對於台灣社會構成挑戰,才讓這類洗腦文本前仆後繼的長驅直入。台灣文化真正弱勢並非「沒有創意」,而是在公共政策、傳播法規以及文化創意的結構問題,尤其透過意識形態來拼接歷史,利用各種碎片文本取代文化資本,恐讓台灣在文化主體與國族意識上永遠下車。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