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間驟減9成 大陸牛馬有的是 但驢不夠了

外貌呆萌的驢,在大陸國不僅是勞動力,更深植於文化。圖/取自如果再活一回微博
外貌呆萌的驢,在大陸國不僅是勞動力,更深植於文化。圖/取自如果再活一回微博

《中國新聞週刊》9月23日報導,大陸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缺驢危機」。數據顯示,1990年大陸驢存欄量超1100萬頭,占全球約四分之一;而到2023年僅剩約146萬頭,30餘年間驟減近九成。

在中國古代農業社會中,驢是勞動的主力之一,隨著農業機械化普及,驢被拖拉機等農具取代,失去傳統勞動價值。再則,驢的孕期12個月,一年僅產一胎。生長週期又長,需2~3年才能出欄;更麻煩的是驢集中飼養反而更易生病。再加上驢皮價格曾因進口激增暴跌,讓養殖戶信心受挫,農戶普遍缺乏養殖積極性。

30年間驟減9成,大陸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缺驢危機」。圖/取自財小夜微博

30年間驟減9成,大陸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缺驢危機」。圖/取自財小夜微博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數據,2015年全球驢存欄量約4355萬頭,其中83.88%集中在亞洲與非洲。隨著大陸養驢量斷崖式下滑,非洲已在2008年後超越亞洲,成為全球最大驢存欄區域。

由於驢肉可以食用,中國古人曾用「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形容驢肉的味道。河北保定有著名小吃「驢肉火燒」,是在烙熟的麵餅中加入熟驢肉而成。中藥亦有以煉驢皮做為藥材的東阿阿膠,大陸每年因阿膠這味藥材導致境內驢隻數量銳減,甚至把腦筋動到遠在非洲的毛驢身上,迫使部分非洲國家下令禁止出毛驢到大陸。

外貌呆萌的驢,在大陸國不僅是勞動力,更深植於文化,神話張果老的倒騎驢,象徵著堅韌與智慧。傳統養生領域,阿膠被視為滋補聖品,近年更衍生「阿膠奶茶」「即食阿膠糕」,成為年輕人喜歡的養生潮品。

在大陸驢肉可以食用,古人曾用「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形容驢肉的味道。圖/取自諾恩吉亞HL微博

在大陸驢肉可以食用,古人曾用「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形容驢肉的味道。圖/取自諾恩吉亞HL微博

「牛馬有的是,驢不夠了。」大陸畜牧業協會驢業分會負責人無奈地道出現狀。沒驢子了,自然要想辦法「自救」,甘肅酒泉推行「投驢落駒」模式,農戶領養幼驢,企業統一回收,降低養殖風險。業界也寄望透過基因改良、人工授精等科技手段提升繁殖效率。大陸畜牧業協會正與中亞、南美等國探討建立「海外牧場」,嘗試以各種路徑分擔供應壓力。

驢從昔日「生產隊勞力」,淪為「瀕危經濟物種」,不僅是大陸畜牧業挑戰,更是一個農耕文明的縮影。未來,若無政策扶持與科技突破,驢肉火燒或許將從日常街頭小吃,變成稀缺的奢侈記憶。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