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隨著俄烏戰爭持續延宕,國際局勢出現新一輪重組。俄羅斯在戰場消耗與制裁壓力下,逐漸顯示出對外部軍事支援的依賴,而北韓則在經濟困境與外交孤立中尋求突破。兩者的利益交集,使得俄朝軍事技術合作在近年快速升溫。特別是2025年中國大陸舉辦「九三閱兵」時,金正恩(Kim Jong Un)首次與習近平(Xi Jinping)、普丁(Vladimir Putin)共同站上天安門城樓,這一幕為俄朝合作注入新的戰略意涵。本文將從雙方需求、地區安全、歷史鏡頭與未來互動等層面,分析俄朝軍事技術合作的深層影響。
俄羅斯的戰爭壓力與需求
俄烏戰爭拖入消耗戰後,俄羅斯的軍需壓力與日俱增。尤其在炮彈、火箭與無人機等消耗性武器上,俄方的產能明顯不足。由於歐美制裁持續收緊,俄羅斯無法輕易取得關鍵零組件,只能尋找替代來源。北韓龐大的軍火庫與延續多年的生產線,顯示出對俄方的重要價值。
對俄羅斯而言,北韓不僅能提供穩定的彈藥供應,也能在短期內緩解戰場壓力。這種合作形式雖然在軍事層面具備實用性,但更深一層意涵在於政治象徵。俄羅斯藉由加強與北韓的互動,傳遞訊息給西方國家,即便被孤立制裁,莫斯科仍有可行的戰略夥伴,這是一種心理戰與外交籌碼的運用。
此外,與北韓合作也有助於俄羅斯拓展在東北亞的影響力。俄方若能藉此牽制韓國與日本,甚至削弱美國在印太的戰略部署,就能進一步拉長戰線,分散西方的注意力。
北韓的戰略動機與利益
對北韓而言,與俄羅斯加強軍事合作是多重收益的選擇。首先,這能突破長期的外交孤立。北韓長期遭受聯合國制裁,能與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俄羅斯建立緊密合作,無疑提升其國際能見度與談判籌碼。
其次,北韓希望藉由俄方技術支援提升武器性能。其飛彈系統雖具備射程與數量優勢,但在精準度、偵察與導引技術上仍有不足。若能獲取俄羅斯在衛星、無人機與防空領域的經驗,將大幅提升北韓的戰略威懾力。
同時,北韓在糧食、能源與金融等領域也需要外部支持。俄羅斯在這些方面提供資源交換,能直接緩解平壤政權的內部壓力。因此,軍事技術合作並非單純軍工問題,而是整體政權生存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區安全的挑戰與震盪
俄朝合作無疑對東北亞安全格局構成壓力。對韓國而言,北韓若獲得更高精度的導彈與偵察能力,將顯著增加安全挑戰。韓國必須加速部署反飛彈系統,並強化與美國的軍事協調。
日本的安全政策也受到牽動。東京長期保持「專守防衛」的政策取向,但北韓軍力若因俄方支援而升級,將成為推動日本擴張防衛能力的重要理由。這可能進一步加速日本國防政策的轉型,並引發區域軍備競賽。
美國則必須在全球戰略中重新分配資源。若北韓透過俄羅斯的支援提升威脅,美國在東北亞的駐軍與軍力部署勢必強化,三邊安全合作將更加緊密。這種情況下,東北亞的軍事對峙態勢將比以往更加尖銳。
至於中國大陸,其態度則較為微妙。大陸希望北韓保持穩定,以免半島局勢失控,但又不樂見俄朝過度緊密,削弱自己在半島問題上的影響力。因此,大陸在此問題上只能保持謹慎平衡,一方面維持與俄羅斯的戰略協作,另一方面仍需確保自己是朝鮮半島的關鍵仲裁者。
象徵性外交大戲與三邊關係
2025年9月3日,中國大陸舉行「九三閱兵」紀念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金正恩親自出席,與習近平與普丁並肩站在天安門城樓。這是三國領導人首次在如此高規格的閱兵式上同框,畫面具有極高的象徵性。
這一幕顯示北韓已不再僅是邊緣化角色,而是被納入大國政治舞台。對大陸而言,這是展現自身號召力與戰略地位的外交表演;對俄羅斯與北韓,則是透過公開場合傳遞訊號,強化彼此合作的合法性與正當性。
更重要的是,這種「象徵性外交大戲」為俄朝合作提供了戰略掩護。在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北韓武器計畫的情況下,能夠在大陸主導的舞台上獲得政治背書,使俄朝的技術交流不再孤立,而是隱含於更廣泛的三邊互動框架中。這不僅降低了合作的政治風險,也可能為未來的軍事協調鋪路。
技術轉移的敏感性與限制
儘管俄朝互動加深,但在敏感技術領域仍存在限制。俄羅斯不太可能向北韓轉移涉及戰略核武或最新一代導彈系統的核心技術。這不僅會削弱俄方的優勢,也可能引發國際社會更嚴厲的反制。
因此,合作更可能集中在炮彈供應、短程導彈改良、無人機技術與部分防空裝備等領域。這些技術足以強化北韓在區域層面的威懾力,但不至於立即改變全球戰略平衡。
同時,北韓的吸收能力也有限。即便俄方願意提供支援,將其轉化為成熟的戰力仍需要時間與資源。這意味著俄朝合作雖具潛力,但並非短期內即可改變東北亞安全格局的決定性因素。
2025年後的合作前景
隨著2025年後俄烏戰爭進入持續消耗階段,俄羅斯對北韓軍工產能的依賴不會減弱。雙方的合作很可能走向制度化,簽訂更具體的長期協議,將軍火交易轉化為常態。北韓在這樣的結構下,可能成為俄軍後勤供應鏈的一環。
另一方面,北韓或將在俄羅斯技術支援下,推進更高階的武器研發,包括衛星偵察與先進無人機。雖然外界對俄方是否願意分享核心技術存有疑慮,但有限度的技術交流仍是可能。這意味著雙邊合作已逐步超越物資交易,轉向戰略深度結合。
在外交層面,俄朝的互動將進一步牽制美國、日本與韓國。若北韓能藉由俄羅斯的平台在聯合國或其他場合獲得更多聲援,將使其在孤立局面中略獲緩解。這種軍事與外交並行的合作,預示著東北亞局勢將更加緊張,並可能推動各國加速調整防務政策。
俄朝軍事技術合作的加深,是戰爭壓力、國際制裁與政權生存需求交織下的產物。俄羅斯在長期戰爭中展現脆弱,北韓則藉機爭取技術突破與國際支持。這種合作雖有技術限制,但從長期看,卻可能逐步改變東北亞安全格局。
2025年「九三閱兵」金正恩與習近平、普丁的同框,象徵俄朝合作已不再只是雙邊互動,而是嵌入更廣泛的中俄朝戰略框架。未來幾年,隨著合作的制度化與外交支撐,俄朝關係將成為東北亞安全的關鍵變量。國際社會能否有效管控這種趨勢,將決定區域是否走向穩定,抑或陷入新的對峙與風險。